中医理论认为,引起胃病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感受风寒、饮食生冷、饥饱失常、嗜好烟酒等等。中医把人的体内之气分为“正气”与“邪气”,并认为“风”、“寒”、“湿”、“暑”、“热”都是致病的邪气,都可以引起胃病,但是最常见的还是风寒邪气。人体感受风寒邪气以后,体内的正气就会受损,使原来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气血凝滞、通行不畅,胃中阳气不能舒展,使肌肉收缩痉挛,产生胃病。胃病患者受到风吹雨淋或饮食生冷食物以后,胃病立即发作,就是这个原因。风寒引起的胃病特点是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得温痛减,喜欢吃一些温热的食物,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喜热不喜冷”。
导致胃病发生的第二个原因是“饮食不节”。中医所说的饮食不节主要包括进食时间没有规律、特别偏嗜某种饮食品、吃了不洁净的食物、暴饮暴食等等。
胃是一个消化器官,任何一种饮食不正常都可以引起胃的病变。有些人由于工作忙,或因为作息时间没有规律,如经常出差、工厂三班倒等原因,使进食不能按规律安排,饥一餐饱一顿。
这样一来,使胃原有的正常运转失常,引起饮食停滞,胃气受阻,食物浊气不能顺畅和降,从而导致胃病的发生。还有一些人特别喜欢吃生冷或辛辣食物,那么寒邪或湿热之邪就会蕴结于脾胃,气机不通畅而致胃病。比方说茶和酒都是人们常用的饮料,适量饮用有益于人体健康,因此历代医家都认为少量饮酒可以疏通血脉。但大部分的酒虽然是水谷粮食制成,性味却属于辛热之类,如果嗜酒过度,湿热阻滞脾胃就会引起胃病,甚至助热动火导致呕血、便血。茶叶性味苦寒,有清热利湿、生津止渴、消食化积等作用。喝茶以清淡适量为宜,如果饮茶过多过浓,清利过度,寒湿凝滞中焦脾胃,也会引起胃病。现代医学科学研究也已经证明,酒和浓茶是可以损伤胃黏膜的,多饮更加有害无益。
情志失调是指人的精神对胃脏的影响。其实情志失调不仅对胃,对其他的器官也有一定的影响。我国最早的医籍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记载了精神因素与胃病的关系。临床实验证明,人们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心神不定、忧思悲伤以及气郁恼怒等情志因素都可以引起胃病。这是因为情志因素一方面直接损伤脾胃,降低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导致肝气郁结,横逆走窜,侵扰脾胃,引起脾胃气机失于和降,因此导致胃病生成。
这种胃病中医又称为肝胃气痛,具有胀、痛并作,部位不定的特点,常伴随暖气、泛酸、疼痛连及两胁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