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如何鉴别?
时间:2021-04-29
先天性巨结肠病儿,在重生儿期因呈现急性肠梗阻症,开腹探查屡见不鲜;在年长儿期,误将粪石当肿瘤开腹也时有发作;也常因病症不典型而延误诊断和治疗。误诊、误治缘由,主要是病史不清,查体不细,其次才是缺乏对先天性巨结肠的理解和认识。先天性巨结肠须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1.重生儿期
(1)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该症为最常见的低位肠梗阻缘由。肛门闭锁或仅有瘘孔时,经认真望诊就可识别这类异常肛门,但肛门正常的直肠狭窄或闭锁,还需经肛诊及X线检查证明。
(2)先天性肠闭锁或狭窄:
低位的肠闭锁或狭窄也为低位肠梗阻表现,肛诊后没有胎便或仅有少量灰白色胶冻样便(肠狭窄可有少量胎便)。X线钡剂灌肠显现病变远端结肠异常细小(胎儿型结肠),钡剂不能经过病变部位(闭锁)或者很难经过(狭窄)病变部位。
(3)功用性肠梗阻:
功用性肠梗阻常见于早产儿,Nixon等(1968)对这类病儿经直肠肛管测压检查,证明缺乏正常反射,以为与肌间神经节细胞不成熟有关。其他疾病也可惹起重生儿功用性肠梗阻,诸如呼吸艰难、感染中毒、脑组织损伤等。
(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重生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与生后窒息、乏氧、休克等缘由有关。除没有生后便秘史外,临床病症常不易与重生儿巨结肠肠炎鉴别。
(5)胎粪性腹膜炎:
胎粪性腹膜炎与胎儿期肠穿孔有关。出生前穿孔未闭合者,生后因肠内容物进入腹腔而发作穿孔性腹膜炎;出生前穿孔已愈合者,无菌的胎便进入腹腔后,惹起胎粪性腹膜炎,致小肠普遍粘连及胎便钙化,可发作粘连性肠梗阻。
(6)单纯性胎粪便秘:
单纯性胎粪便秘也称胎粪塞综合征,主要因胎便黏稠,致一过性胎便排出障碍,致肠梗阻。这类病儿均为足月重生儿,生后24~48h仍不能自动排泄,呈现低位肠梗阻病症。该症经肛诊或洗肠等办法排便后,病症缓解且不再复发。
(7)胎粪性肠梗阻:
胎粪性肠梗阻在我国很少见。该病与胰腺的纤维囊性病有关,是西方国度重生儿低位肠梗阻的常见缘由之一,发病率约1/2000。该症中10%~15%病儿因胎便过度黏稠,梗塞回肠远端而发病。
(8)重生儿腹膜炎:
也分原发性腹膜炎和续发性腹膜炎。重生儿原发性腹膜炎少见,多为脐源性感染,有的为血源性,与败血症有关。续发性腹膜炎见于重生儿巨结肠穿孔、胃穿、胆道穿孔及阑尾炎等。
2.乳幼儿和儿童期
(1)续发性巨结肠:
也称器质性巨结肠。巨结肠续发于器质性病变或机械性不全梗阻,与长期排便不畅或受阻有关。常见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直肠外肿物压榨、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或外伤后构成的肛门瘢痕狭窄。经肛门检查能够确诊。
(2)特发性巨结肠:
该症与排便锻炼不当有关,特性是无重生儿期便秘史,2~3岁时发病或呈现明显病症;慢性便秘常伴肛门污便,便前常有腹痛;肛诊觉得除直肠扩张积便外,括约肌处于慌张情况。直肠肛管测压有正常反射,是诊断该病和除外先天性巨结肠的最牢靠办法。
(3)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
(4)先天性乙状结肠过长:
因乙状结肠过长而大量储存粪便致慢性便秘,常伴乙状结肠扩张。
(5)退化性平滑肌病:
其病症为便秘,慢性停止性腹胀和肠梗阻。除结肠扩张外亦有小肠扩张以至胃、食管扩张。直肠肛门测压可见有正常反射。病检肠管变薄,肌细胞退化坏死和肌纤维再生,并可见炎性病灶,神经节细胞和神经丛移位。
(6)其他缘由便秘:
如①饮食性便秘:乳幼儿可因母乳缺乏,代乳品过于浓稠或稀少,或未及时添加辅食;年长儿则为食物过少或过精,较少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所致。②神经性便秘: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所致,例如大脑发育不全、小头畸形、脑瘫及脊髓拴系症等。③内分泌性便秘:甲状腺低功时,因胃肠道爬动削弱,在重生儿期就可呈现腹胀、便秘,并停止性加重。病儿特征为智力障碍、面部臃肿、鼻梁宽平、全身肌肉张力低下。根底代谢率和血清蛋白分离碘降低能够确诊。甲状腺功用亢进、嗜铬细胞瘤也可有慢性便秘及结肠扩张。④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1缺乏能毁坏肠壁中神经节细胞,惹起便秘。⑤药物性便秘:小儿因病长期或大量服用下列药物可惹起慢性便秘:盐酸哌醋甲酯(中枢兴奋药)、二苯乙内酰脲(苯妥英)、盐酸丙米嗪(抗抑郁药)、抗酸剂及含Codein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