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有哪些明显的症状?
时间:2021-05-19
早期病症: 开端为小片状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扩展交融成边境分明的大斑片,基底稍红,轻度瘙痒;.面、耳、耳后及颈 常由头部蔓延而来,呈黄红色或油腻性白色鳞屑及痂皮。眉及其四周洋溢性红斑、脱屑,眉毛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累呈睑缘炎;
晚期病症: 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圆形斑片,可伴有渗出和厚痂或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呈腐败性溃疡,愈后遗留瘢痕。耳后有腐败、潮红和皲裂,可为单侧或双侧,
相关病症: 红斑鳞屑 油腻性鳞屑 鳞屑样痂皮 头皮结痂
一、病症:
常见于多皮脂、多毛、多汗部位。始于头皮,病症加重时可向面部、耳后、腋窝、胸背、脐窝及耻骨部开展。
1.头皮 开端为小片状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扩展交融成边境分明的大斑片,基底稍红,轻度瘙痒,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圆形斑片,可伴有渗出和厚痂或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严重者全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的厚痂,伴有脱发。
2.面、耳、耳后及颈 常由头部蔓延而来,呈黄红色或油腻性白色鳞屑及痂皮。眉及其四周洋溢性红斑、脱屑,眉毛因搔抓而稀少。眼睑受累呈睑缘炎,严重者可呈腐败性溃疡,愈后遗留瘢痕。耳后有腐败、潮红和皲裂,可为单侧或双侧,多见于女孩及青年女性,脂溢性外耳炎多见于老年患者。
3.胡须 多见于中年男性,毛囊口轻度红肿,有小的浅褐色结痂,常称“须疮”,顽固难治。有的表现为毛囊口脓疱并有油腻性鳞屑,基底四周鲜红,惹起毛囊毁坏与瘢痕构成。亦可有头皮及耻骨同时累及。
4.躯干 常见于2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前胸和肩胛骨间,开端为小的红褐色毛囊性丘疹,上覆油腻性鳞屑,逐步构成经过中,中心可治愈构成细糠状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鳞屑的环状斑片。另一种玫瑰糠疹样的脂溢性皮炎,为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暗红色斑片,只要细小边缘性鳞屑,边境明显,中心康复,构成环状损伤。
5.皱褶部 常见于腋部,腹股沟,乳房下和脐窝,多见于30~50岁,特别是瘦削的中年人。皮损表现为边境分明的红斑、上有油腻性鳞屑,如播散性摩擦性红斑样裂隙、肿胀。由于部分多汗,易继发感染,或不当的治疗可使皮损开展。生殖器被累及时,可构成圆形的红斑和鳞屑及皮肤剥脱,呈现亚急性湿疹样或慢性苔藓样红斑如银屑病样表现,无典型的脂溢性皮炎的特征。
6.四肢 四肢的伸侧较屈侧多见,表现为黄红色或淡红色斑块,由于搔抓、可构成腐败而似湿疹。
7.婴儿脂溢性皮炎 出生后2~10周婴儿,头皮、前额、耳、眉、鼻颊沟及皱褶等处呈现圆形红斑,边境分明,上覆有鳞屑,红斑可扩展交融并有黏着油腻性黄痂,间有腐败渗出,炎症比拟显著,对称发作,微痒,普通患儿可在3周到2个月内康复。若持续不愈,常与婴儿异位性皮炎并发,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婴儿无成人的毛囊损伤与皮脂溢出。
二、诊断规范:
脂溢性皮炎临床上变化无常,有的停顿迟缓,重复发作。有的可局限于头部。有的散布于其他部位或全身,由于瘙痒、搔抓可形成红皮病、毛囊炎、疖肿、淋巴结炎等。亦有处置不当而惹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样变。
在皮脂溢出区呈现油腻鳞屑性黄红色斑片,边境分明,盲目瘙痒,慢性经过,诊断较易。
中医病机及辨证:中医以为该病为先天禀赋异常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内蕴,兼感风邪,郁于肌肤,湿热上蒸(油性脂溢)所致。或饮食不节,招致气血亏少,血虚而燥,肌肤失养(干性脂溢)而成。
三、分类:
按皮损表现不同可分干性和湿性两类。
干性多为红斑脱屑性损伤,湿性多为丘疹、水疱,搔抓后可产生腐败、渗出,并结成黄色痂皮。常瘙痒难忍,病情迟缓,重复发作。好发于皮脂溢出区,常常局限于头皮,严重者可向面部、鼻唇沟、眉、眼睑、胸背中部、脐窝及腹股沟或腋部开展。皮损初为毛囊性小丘疹,逐步交融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结痂,重者可呈轻度渗出性湿疹样皮炎,局限于某一部位或泛发,以至开展为红皮病。由于部位和损伤轻重的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