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食积发烧的症状

除了发热的症状以外,还可以表现为不爱吃饭或者饭量减少、脘腹胀痛、呕吐、吐酸、大便溏泻败如臭卵或者是便秘,同时在发热的时候会伴随烦躁不安、夜间哭闹等症状,而且大便里面会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小儿食积发热所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因为乳食内积以后停滞不化,气滞不行导致的发热。这种发热的治疗主要是要改善食积,就是要给予消食化积的治疗,食积消化了以后,发热就能够得到缓解。一般以低热为主,原因是因为乳食停积腐败,然后积壅而发热的。

小儿食积推拿手法

第一个首先选脾经,就是大拇指的桡侧缘,指间到指根成一直线,向心推为补。因为脾经是宜补不宜泄的,补脾有助于消化。如果大便干,可以清大肠,大肠在食指桡侧缘,从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推为泄,可以通过清理肠道的粪便来帮助消食化滞。第三要选板门穴,就是在我们手掌的大鱼际,可以用一个手的大拇指放在大鱼际这个部位给他按揉,这个消食导滞作用特别好。还有一个就是可以揉腹,还可以按揉足三里,或者是推下七节骨,这些方法都能治疗小儿饮食积滞。

小儿食积推拿

小儿食积推拿手法可从以下证型来入手:1、乳食内积:一般临床症状以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哭闹、睡卧不宁、恶心呕吐、大便臭秽为主要症状,吐泻后胀痛暂减,低热肚腹热甚,面色黄,山根青;治则一般消积导滞,调中行气;取穴,主穴是清补脾经500次,清板门300次,揉小天心300次,揉内八卦300次,清肺经200次,配穴一般分手阴阳200次,清四横纹200次,清大肠300次;随症加减,腹痛者一般加外劳宫,分腹阴阳,拿肚角,呕吐者一般加天柱骨,使大便通畅后再去退六腑;2、脾虚夹积:症状是不思乳食、食则易饱、腹胀满、夜寐不安、呕吐酸馊、大便稀溏、夹有乳片、面色萎黄;治则是健脾消积,调中扶正;取穴常用清补脾经500次,揉一窝风,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配穴是揉二马、清大肠、揉外劳宫、清天河水、分腹阴阳、掐揉足三里;随症加减,一般体穴可加分腹阴阳、掐揉足三里,推拿1-2次后清补脾改为补脾经,清大肠改为补大肠。症状重一般加摩腹、揉中脘、按弦走搓摩。

小儿食积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小儿食积

小儿积食如果症状不严重可以先采取家庭护理方法进行治疗,首先可以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例如山楂等,另外建议平常可以吃一些有利于胃肠蠕动的水果,例如香蕉等,可以适当的帮助宝宝进行按摩,一般是采用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按摩。或者让孩子吃一些鸡内金,平时注意孩子的饮食,也可以给孩子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口服一些调节脾胃的药物。小儿积食可以给孩子吃山楂片,可以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家长应该保证患儿水分的补充,适当的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排便;小儿食积咳嗽的症状有消化不良、发烧、流鼻涕、呕吐、便秘、腹痛、口臭、大便干结、咽喉疼痛等;

小儿推拿食积

积食患者,在临床中小孩建议饮食控制,不能吃那些不易消化食物,如肉食,有家长会说,我们家小孩就喜欢吃肉,其他啥都不吃。这时吃不好消化的东西,功能没有达到完善,消化不动,时间长在体内聚积,今天积一点,明天积一点,下一顿再积一点,积的时间长,在体内发酵,时间长发酵,产生积热。我们会采取下列手法给大家解释,如清大肠、清胃、捏脊,捏脊从上往下捏;

食积的症状

积食的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胀、食欲不振、腹痛、口臭皮肤发黄、精神不适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先从调节饮食来入手,控制进食量。食物应软、稀易于消化,多吃米汤、面汤类,也可以服用促胃动力的药物,帮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积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医名词,患者可出现腹胀、粪便酸臭、嗳气、食欲不振、烦躁等情况,需要积极进行处理。可以适当按摩局部,缓解情况,遵医嘱使用中药治疗,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进行运动。宝宝积食的症状可能会导致肚子的疼痛,引起出现吃东西不消化或者是出现恶心的情况,出现了宝宝的精神,多半是吃东西吃的太多,而且在吃过东西就出现了睡觉的情况所导致的,平时一定要做好各种护理,而且一定要适当的增加下肚子的一些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