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发热的症状以外,还可以表现为不爱吃饭或者饭量减少、脘腹胀痛、呕吐、吐酸、大便溏泻败如臭卵或者是便秘,同时在发热的时候会伴随烦躁不安、夜间哭闹等症状,而且大便里面会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小儿食积发热所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因为乳食内积以后停滞不化,气滞不行导致的发热。这种发热的治疗主要是要改善食积,就是要给予消食化积的治疗,食积消化了以后,发热就能够得到缓解。一般以低热为主,原因是因为乳食停积腐败,然后积壅而发热的。
小儿食积推拿手法
第一个首先选脾经,就是大拇指的桡侧缘,指间到指根成一直线,向心推为补。因为脾经是宜补不宜泄的,补脾有助于消化。如果大便干,可以清大肠,大肠在食指桡侧缘,从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推为泄,可以通过清理肠道的粪便来帮助消食化滞。第三要选板门穴,就是在我们手掌的大鱼际,可以用一个手的大拇指放在大鱼际这个部位给他按揉,这个消食导滞作用特别好。还有一个就是可以揉腹,还可以按揉足三里,或者是推下七节骨,这些方法都能治疗小儿饮食积滞。
小儿食积推拿
小儿食积推拿手法可从以下证型来入手:1、乳食内积:一般临床症状以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哭闹、睡卧不宁、恶心呕吐、大便臭秽为主要症状,吐泻后胀痛暂减,低热肚腹热甚,面色黄,山根青;治则一般消积导滞,调中行气;取穴,主穴是清补脾经500次,清板门300次,揉小天心300次,揉内八卦300次,清肺经200次,配穴一般分手阴阳200次,清四横纹200次,清大肠300次;随症加减,腹痛者一般加外劳宫,分腹阴阳,拿肚角,呕吐者一般加天柱骨,使大便通畅后再去退六腑;2、脾虚夹积:症状是不思乳食、食则易饱、腹胀满、夜寐不安、呕吐酸馊、大便稀溏、夹有乳片、面色萎黄;治则是健脾消积,调中扶正;取穴常用清补脾经500次,揉一窝风,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配穴是揉二马、清大肠、揉外劳宫、清天河水、分腹阴阳、掐揉足三里;随症加减,一般体穴可加分腹阴阳、掐揉足三里,推拿1-2次后清补脾改为补脾经,清大肠改为补大肠。症状重一般加摩腹、揉中脘、按弦走搓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