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摘掉护具,继续进行固定,时间长久之后就会导致关节部位出现明显的粘连,影响脚趾的正常活动,并且也有可能导致肌肉组织出现萎缩、关节功能不能恢复正常,因此进行及时的功能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出现,就可以考虑开始下床站立以及少量的行走,然后逐步过渡到活动量比较大、走路时间比较长的活动,然后再逐渐的开始剧烈的运动,这样大约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完全恢复正常,达到骨性愈合,并且周围关节的功能也恢复正常。趾骨骨折的骨折线模糊可以把护具摘掉,骨折线模糊说明达到了临床初步愈合,这时可以摘掉护具进行康复功能的锻炼。刚开始是以脚趾部位被动活动为主,也就是用手辅助脚趾进行活动,然后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也就是靠自己的肌肉力量来进行脚趾的活动。
脚趾骨折手术
一般固定六周左右,断端就会有原始骨痂的生长,这时候就可以行克氏针拔除,一般这种克氏针拔除比较简单,在拔除以后病人就可以逐渐的拄拐下地轻负重的活动。对于病人出现脚趾骨折,手术主要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并且内固定的克氏针尾端一般暴露于皮肤之外,以便于后期克氏针的拔除。所以脚趾骨折以后手术主要是切开显露断端、行手法复位骨折端、并且复位以后以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脚趾骨骨折多久能走路
如果是多根脚趾骨折,并且软组织损伤、脚趾肿胀的非常严重,甚至有下肢血栓形成,就需要卧床休息,并且要把腿抬起高于心脏,加强肌肉的收缩锻炼加速消肿;如果是单处的脚趾骨折,并且肿胀不太严重,可以通过夹板或铝板固定,也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进行早期免负重走路,如双拐、助行器等;脚趾骨折后,首先需要判断是单根骨折还是多根骨折,有没有合并软组织损伤,有没有合并一些其他的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肿胀初步消退,骨折初步稳定后,再尝试从非负重,到轻微负重,到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循序渐进的下床走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