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孕妇雌激素水平、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有抓痕,以及皮肤或巩膜发黄,多在妊娠中晚期出现,生产后可自行消失。该病对孕妇的影响不大,但可能导致胎儿早产、缺氧、死亡等不良妊娠结局。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不明,可能与雌激素、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在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一方面可以阻碍胆汁酸的代谢,使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肝细胞膜的组成,导致其通透性发生改变,使胆汁不易从细胞中流出,或者通过信号传导改变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引起胆汁向肝内回流,最终引起胆汁淤积。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的主要目的为减轻瘙痒症状,降低血胆汁酸、肝酶等的水平,适当延长孕周,改善怀孕的结局。

   一、一般治疗:

   注意患者的营养监护,给予患者低脂、容易消化的食物,并及时补充人体所需糖分、蛋白质、维生素等;必要时进行吸氧治疗。

   二、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目前尚无能够治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目的为适当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治疗前和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胆汁酸、肝酶、胆红素等指标,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降胆酸药物:主要包括熊脱氧胆酸和S腺苷蛋氨酸,但目前对熊脱氧胆酸的治疗存在争议。对于症状严重、单药难以治疗的患者可尝试联合用药。这两种药物孕妇使用时相相对安全,但需注意S腺苷蛋氨酸可能导致孕妇生物钟紊乱,建议睡前服用。

   2.维生素K:一般在孕妇生产前使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时发生大出血的风险,但该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输注速度过快可能会引起出汗、心慌、面部潮红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孕妇在用药时应注意观察。

   3.保肝药物:主要针对肝酶水平升高的孕妇,如葡萄糖、维生素C和肌苷等药物对肝脏均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肝功能,用药后需监测肝功能。

   4.止痒药物:如炉甘石洗剂、抗组胺药物等,可以缓解瘙痒。其中,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等可能引起嗜睡、乏力等症状,用药后避免驾车或进行其他精密活动,以防导致危险。

   三、终止妊娠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且胎儿监护指标异常,需要及时终止怀孕,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剖宫产或阴道分娩。

   1.阴道分娩

   适用于轻度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一般患者孕周小于40周,而且没有其他需要剖宫产的指征。

   2.剖宫产

   主要适用于存在产科指征的患者。

   四、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危害

较少见原因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胆汁淤积、转移性肝癌以及一些不常见的疾病,胆汁淤积最终会使肝细胞机体造成损伤,长期持续的胆汁淤积进展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这就是胆汁淤积对机体的害处。胆汁淤积是有胆汁分泌及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指南

疑似ICP的患者,要检查她的瘙痒,并且询问既往有没有肝炎的病史,有没有其他导致肝功能异常的疾病,还要做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查肝功能,看她转氨酶的增加程度,同时导致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在妊娠期还有其他的原因,除了肝炎的问题,此外高血压、病毒的感染比如说柯萨奇病毒,也会带来转氨酶的增加,另外,在检查的过称中还可以引用肝胆的超声的检查,可以排除急性的脂肪肝的问题,如果转氨酶妊娠终止以后没有恢复正常,就不一定是胆淤,胆淤一定在分娩结束以后两到四周肝功能要恢复正常,最迟12周要恢复正常。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发病率高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大概是在孕妇发病率的百分之2.3~3.4左右,发病率不是很高。但是一旦发现,治疗起来也是比较麻烦,因为它没有一个治愈的手段。它只是以一个治疗的目标,就是以延长孕期为目的的,尽量延长到孕36~37周的时候,再中止妊娠,对胎儿的存活率是比较高的。因为妊娠急性脂肪肝的话,它孕晚期造成的一个,胎儿的窒息会引起胎儿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