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角膜厚度测量可以评价角膜内皮细胞损害的程度,且中央角膜厚度可作为判定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度的指标。
许多人觉得青光眼离自己很远,但对于那些存在房角结构异常、高度近视、有青光眼家族史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群,青光眼其实离你们很近。
由于青光眼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人是出现了视野变化才来到医院就诊,这时一检查才发现视力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为时已晚。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患者就会痛惜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青光眼,为什么一直拖到了晚期。
那么,除了出现症状就诊外,我们还有没有方法可以预测青光眼发生呢?
答案是有的,方法就是——角膜厚度测量。
角膜厚度测量是观察受检者角膜厚度的客观指标,也是观察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一项早期客观指数,还可以评价角膜内皮细胞损害的程度。而且相关研究表明,中央角膜厚度可作为判定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度的指标。
当中央角膜厚度值大于588μm,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度为1;中央角膜厚度值在555~588μm之间,则为1.7;而小于 555μm者,危险度为3.4。
为什么会想到测量角膜厚度预测青光眼?
以前大家普遍认为高眼压=青光眼,然而1978年的一次意外发现却发现眼压受多种影响影响,当时Johnson等报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病例:一位18岁女性患者,双眼眼压持续在30~40mmHg(Goldmann压平眼压计),在接受最大剂量的多种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其眼压仍居高不下,幸运的是,她的视神经和视野尚属正常。
后来,Johnson对患者作了一次前房穿刺,通过微管连接到一压力传感器,测得实际眼压为11mmHg,随即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复查眼压,其“测量值”仍为35mmHg。最后才发现该患者双眼角膜厚度特别厚,高达0.9mm,因此导致了眼压升高。
因此,在后来,也有人利用这一特点,开始反向推论角膜厚度和青光眼发生的风险高低,通过一系列检查,最终得出了相应的数据。
目前,用于测量角膜厚度的方法较多,可有共焦显微镜、光学测厚仪、超声生物显微镜和超声测厚仪、光学相干层析等,其中光学相干层析是最准确的方法之一。
光学相干层析是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像技术,它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通过扫描,可得到生物组织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
通过直观的曲线和数据,它可以帮助医生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告诉患者病情损害的程度,从而使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而且对于多次随诊的青光眼患者,可以同时调阅既往多次O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评估青光眼病情的发展速度或降眼压治疗后的效果。
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虽然中央角膜厚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青光眼的发生风险,但该指标仍然受多种影响影响,因此只能作为参考,大家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李凤鸣, 谢立信. 中华眼科学,原,《眼科全书》:眼科全书[J].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2]张顺华, 赵家良. 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在青光眼诊治中的意义[J]. 中华眼科杂志, 2009, 045(002):1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