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在发病的第1~2天,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发疹后则明显减少,而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最高可达90%以上。
幼儿急疹,通常起病迅速,来势凶猛。发病特点大多数是热退疹出,即热退之后出现皮疹(但是也有一部分患儿出疹后仍反复发热)。在发病前3天,孩子的体温会突升到39℃,甚至更高。
当遇到孩子发高烧的情况,家长们通常都非常焦急,生怕会烧坏孩子的脑子,于是急冲冲地带着孩子来医院就诊。此时,虽然可能患儿尚未发生皮疹,很多医生仍会先结合血常规的结果来判断患儿的病情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引起,以及完成更深入的检查来进一步确定病因,以便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
抽完血,做完检查,拿着血常规的报告单,看着指标上上下下的,很多家长有疑惑这些指标有什么意义呢?
在介绍血常规结果之前,我们先了解下血常规是干什么的。血常规检查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也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当孩子发热时,医生会结合血常规检查结果估计感染程度,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但是有一点也要提醒大家,血常规也不是万能的,轻微超出范围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只有严重异常结果或者经由医生结合临床分析判断,才能说明病情,而且并不是所有发烧的孩子都需要查血。
拿到检查报告后,我们主要会看血常规中以下几个指标:
第一、白细胞: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和白血病等疾病。
第二、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当病原体在局部引发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可迅速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对侵入的病原体发挥吞噬杀伤和清除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因此若体内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多为细菌感染。
第三、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直接杀死被感染的细胞,然后再和其他成员清理暴露出来的病毒,因此体内淋巴细胞比率升高,大多为病毒感染。
而如果是幼儿急疹,在发病的第1~2天,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发疹后则明显减少,而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最高可达90%以上。
因此,当孩子体温升高明显后,可以做一个血常规检查,判断下孩子的情况。另外,对于幼儿急疹除了需要做血常规检查外,也可以遵医嘱进行这几项病毒学检查,一般用于临床研究或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程度时进行:
第一、病毒抗体的测定。采用ELISA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HHV-6、HHV-7型IgG、IgM抗体,是目前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IgM抗体阳性,高滴度IgG以及恢复期IgG抗体4倍增高等,均可说明存在HHV-6、HHV-7感染。
第二、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杂交方法及PCR方法可以检测HHV-6、HHV-7DNA。
第三、病毒抗原检测,适于早期诊断,但病毒血症维持时间短,很难做到及时采取标本。目前广泛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和组织内病毒抗原。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金智敏. 幼儿急疹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探讨[J]. 临床医学, 2008, 28(6):2.
[3]李春艳. 儿童感冒,发烧真的有必要每次都验血常规吗?[J]. 人人健康, 201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