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当心手足口病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7岁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双下肢散在紫红色斑疹,压之不褪色,伴有高热表现,精神差。入院完善血常规、痰液检测等检查后,明确诊断为重型手足口病、肺炎。给予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布洛芬退热+甲泼尼龙抗炎+头孢曲松钠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疾病治愈。

【基本信息】7岁

【疾病类型】重型手足口病;肺炎

就诊医院】福州市中医院

【就诊时间】2020年1月

【治疗方案】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布洛芬退热+甲泼尼龙抗炎+头孢曲松钠抗感染+对症处理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3天,随访三月

【治疗效果】治愈

一、初次面诊

那天我值班,突然接到了急诊科的电话,说是有一个怀疑可能是手足口病患儿需要转入我科隔离治疗。没过多久,便见到一个中年女性抱着孩子来到了儿科的隔离病房,孩子母亲非常着急,我先安抚了母亲,告诉她不要着急,具体怎么回事要检查了来。

我先给患儿进行了查体,见患儿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手、足、臀部可见疱疹,壁厚液混,双下肢散在紫红色斑疹,压之不褪色,未见明显淤血瘀斑及皮疹融合,双肺呼吸音粗糙。

然后我又问了患儿一些关于病情的问题,经了解,患者是三天前出现不舒服的,今晨发现患儿身上出现了疹子。询问患儿家长患儿有无接触过有皮疹、拉肚子、抽搐的其他孩子,家长否认,虽无流行病史,但结合患儿皮疹范围和形态,可初步诊断为手足口病,结合患儿最高体温有38.9℃,警惕重型,称患儿体重23Kg,余生命体征平稳。

二、治疗经过

由于患儿体温高,入院后我先予以她布洛芬退热,降低高热惊厥风险。随后完善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血沉、血凝、CRP、补体及电解质等常规检查。检查尚未返回,患儿惊厥发作,持续约一分钟,测体温升至39.3℃,故予以水合氯醛灌肠镇静+物理降温,嘱患儿家长每八小时喂食一次布洛芬,喂食间隔不可短于6小时。

患儿入院后第二天出现了咳嗽、偶咳痰症状,考虑呼吸道感染,听诊患儿肺部散在湿啰音,初步诊断肺炎,考虑为社区感染入院后发病,亦可能为可能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16型的肺部感染表现,取痰液送检,结合已返回的CRP升至25.3mg/L,提示细菌感染。予以头孢曲松钠抗菌,患儿呼吸稍快,体温高,并行补液。昨日部分结果返回,血沉血凝正常,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为13.86×109/L,补体C3升高,余结果未见异常。

image.png 

结合目前的辅助检查结果,我认为患儿目前处于急性期,昨日夜间布洛芬+物理降热控制体温不理想,控制体温是手足口病患儿的首要治疗目标,基于患儿23kg体重,予以患儿每日大量甲泼尼龙40mg静脉滴注抗炎。患儿部分斑丘疹转为疱疹,部分疱疹开始破溃,嘱家长及时告知管床护士清理,不要自行挑破。

住院第5天时,患儿惊厥再度发作,持续时间由1分钟增至一分半钟,但咳嗽、咳痰症状较前有所减轻,体温仍在39℃左右波动,稽留热型,提示患儿的病情仍在急性期,继续予以一级护理,24小时生命体征监护,嘱家长及管床护士关注呼吸、血压、心跳等生命体征。

住院第7天时,患儿诉心慌不适,急查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提示正常,考虑为心理因素所致生理性心悸,可暂不予以处理。目前患儿住院时间已满一周,抗菌五天已满一疗程,复查血象仍高,但CRP较入院时有所下降,说明治疗有效,继续当前治疗。

再治疗三天后,患儿体温逐步恢复至正常,皮疹开始收敛,这提示病情已进入恢复期,再继续进行治疗,待皮疹完全收敛后复查血象、血沉,正常后即可出院。期间痰液结果返回,检出柯萨奇病毒A16型,合并有肺炎链球菌,确诊患儿为手足口病及肺炎。

三、治疗效果

药物对症治疗13天后,患儿体温逐步恢复至正常,皮疹开始收敛,病情进入恢复期。于是准予患儿出院,出院时查体未见皮疹,咳嗽、咳痰症状消失,测体温为正常体温,复查血象恢复正常,血沉不高。

嘱患儿家长出院后注意让患儿避开发疹、发热儿童,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亚型较多,出院后仍有再发可能,如果手足口病再发,应及时就诊。

四、注意事项

1、病愈后,患儿的饮食、活动等不需作调整,可加强蛋白质摄入,补充生病期间损耗。注意周围的发疹发热儿童,小儿免疫系统不及成人,易被传染。

2、注意保持孩子卧室空气流通,温度、适度要适宜。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多的场所,必要时可戴口罩。

3、手足口病治愈后3月内可能出现指甲脱落,补充维生素,余不用特殊处理,患儿可自行恢复。

五、个人感悟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小儿,尤其婴幼儿。主要症状是发热伴有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心、肺的并发症。如今家长健康意识较强,有的患儿一发热出疹,家长便立即带其就诊。

虽然大众健康意识增强,但防治传染病的意识仍然薄弱。这就需要家长学习一些防治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的知识,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手足口病的预防包括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接触儿童前洗手,妥善处理污物,流行期间(冬春季)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常通风,勤晒衣被等。希望各位家长增强防治传染病意识,因为它们并不遥远,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才能护得孩子健康。

手足口病

问题没解决?找专家咨询一下

知名专家24小时在线回复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医患问答

更多

手足口病传染

手足口病通常是不会传染给大人的,手足口病可能是由于受到了病毒的感染,可能会在手上或者是脚上有一些水泡,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口腔里面有糜烂或者是疼痛的现象,如果病情出现了加重,还有可能会导致出现有发烧或者是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其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选择口服抗病毒的药物,配合口腔使用抗病毒的喷剂,手脚部位使用抗病毒的药膏进行局部的涂抹。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症状就是手脚以及口腔内出现疱疹。

小孩手足口病

宝宝男2岁4个月睡觉惊动,考虑宝宝缺钙考虑宝宝缺钙,建议宝宝补钙,如伊可新和葡萄糖酸钙

手足口病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消化道传播、粪口途径传播以及呼吸道传播等,根据宝宝身体体质不同,具有传染性的时间不同。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后的7到10天传染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此外,患者粪便中的病毒会在外部环境中停留很长时间,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在接触后会被他人感染。患者、潜在感染者和无症状药物携带者是该疾病的传染源,通常通过密切接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