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因右耳疼痛持续一年时间遂来就诊,完善相关检查,诊断耳前瘘管,由于患者耳前瘘管已出现感染症状,且之前经过抗感染治疗、切开引流后也未彻底改善,因此建议患者行耳前瘘管切除术。术后予以头孢西丁静脉滴注抗感染,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经积极治疗,病情好转。
【基本信息】男、23岁
【疾病类型】耳前瘘管
【就诊医院】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就诊时间】2019年11月
【治疗方案】局麻下行耳前瘘管切除术,术后予以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
【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病情较前明显好转,目前正在定期随访中
一、初次面诊
患者出生时耳朵前就有一个小窝,不痛不痒,所以家人一直未予以重视,但1年前患者突然出现了右耳疼痛不适,因为疼痛尚可忍受,所以就没有前往医院就诊,自己偶尔用温毛巾敷一下,疼痛也能得到缓解。就这样患者的右耳疼痛持续了一年时间,这逐渐让患者变得疑神疑鬼,并且还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工作、生活及睡眠。
于是患者在家纠结了很久,担心是比较严重的疾病,遂来到医院就诊,想明确其病因。当时外院给予了患者抗炎对症、切开引流治疗,其左耳疼痛症状得到了缓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右耳疼痛又开始反复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患者于是来到我院门诊寻求帮助。
听完患者的自述后,我对其进行了专科查体,查体提示:患者左耳屏前上0.5cm处可见针样小孔,可见少许分泌物,无明显充血、肿胀。右耳屏前上0.5cm处可见较多瘢痕增生,未见明显小孔,外耳廓无畸形,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标志佳,光锥存在,活动度佳,无异常分泌物,鼻部、喉部未见明显异常。
因为患者左耳前有瘘口,且自述从小就存在,瘘口可见少许分泌物,所以在综合考虑后,我决定将患者以“耳前瘘管”收住入院。
二、治疗经过
待患者入院后,我先让他完善了相关的常规检查,如血常规、CT、心电图等,第二天相关检查结果陆续返回,均未见明显异常。
在与患者沟通病情的过程中,他比较关心的就是该如何治疗。一般来讲耳前瘘管无明显症状可以不做处理,但如果出现了急性感染,则应全身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已形成脓肿者,应先进行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因为患者目前耳前瘘管已出现感染症状,且之前经过抗感染治疗、切开引流后也未彻底改善,因此建议患者行手术治疗。
所以在和患者沟通手术的理由及相关事项后,患者同意进行手术治疗,在排除了手术禁忌后,于局麻下为他行耳前瘘管切除术。术中患者取平卧位,头右偏,由于左侧耳前瘘管开口不清,遂以亚甲蓝1ml于管口注射,以10ml利多卡因+生理盐水10ml+5滴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完成麻醉后使用眼科剪分离皮下及染色区域,完整切除染色组织,向前至腮腺被膜,向后至右耳轮角软骨,深至腮腺浅筋膜结缔组织。切除完成后缝合,加压包扎。
术后患者顺利返回病房,予以头孢西丁静脉滴注抗感染,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三、治疗效果
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变化平稳,无特殊不适。查体可见术区切缘对位、平整,无明显充血、肿胀,触压无明显分泌物,无活动性出血。鉴于患者恢复良好,所以与患者沟通后,患者正常出院。
出院前,嘱托患者注意保持术区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若出现了不适,应及时回医院复查。
四、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加强营养、多喝水。
2、伤口敷料需定期更换,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更换。
3、要注意手术区域的护理,如果出现了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至医院处理。
4、耳朵痒时不要用手揉和挤压瘘管,以防止感染。
五、个人感悟
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常见的症状是在耳朵附近会有一个小洞。根据其表现,可分为无症状型、感染型和分泌型。
一般来讲耳前瘘管只要不感染发病,则不需要治疗。瘘管第一次感染后,通过药物治疗,局部的红肿、化脓会消退,此时部分患者会认为已经痊愈了,但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好、爱吃刺激性的食物及感冒等各种原因,都可能会引起瘘管再次感染。
而且当耳前瘘管发炎后,往往会造成瘢痕粘连,会导致引流更加不畅,早晚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发炎,最终形成脓瘘和瘢痕。若反复感染或迁延不治,局部可发展为长期不愈的瘘管并遗留下疤痕,必须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因此,感染过的瘘管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切除。
本例患者就是如此,在发炎后通过抗炎、对症、切开引流治疗后,症状得到了好转。但患者日常未注意耳朵的卫生,所以导致炎症反复出现,造成左耳前瘘管瘢痕,最终只能通过手术治疗。虽然手术成功完成了,但患者术后一定要增强自身抵抗力,防止炎症的发生。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耳部卫生。耳朵痒的时候千万不要揉,这样容易把细菌揉进去导致发炎。只有通过术后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意识,才能从源头上避免耳前瘘管发生感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