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视网膜病变早期甚至是中期都不会出现明显的视功能损伤症状,如果没有进行定期的眼科检查,就会被忽略。
通常在糖尿病患者初次确诊时,医生都会建议他们每年定期进行眼科检查,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引起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至是失明等危害,但很多患者认为只要还没出现症状,自己的视力也还不错,就没有出现视网膜病变,不需要进行眼底检查,将医生的叮嘱当做“耳旁风”,但这样的做法不但是“大错特错”,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无法承受”的严重后果。
糖尿病引起视网膜出现病变时,患者的症状与视网膜损伤并不是同步,很多患者在视网膜病变早期甚至是中期都不会出现明显的视功能损伤症状,如果没有进行定期的眼科检查,就会忽略视网膜正在出现的病变,等到视网膜的损伤不停加重,引起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甚至是突然失明时,患者才到医院进行检查,而这时无论使用多好的药物,无论进行多么精细的手术,都已经“回天乏力”,无法恢复已经失去的视功能,治疗也只能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因此糖尿病患者无论视力有无问题,都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眼底。
一、检查频率:
初次确诊的患者应在确诊后就进行一次眼科检查,此后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其他慢性疾病、眼部疾病的患者应增加检查频率,可3-6月检查一次;如果出现了糖尿病眼底病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增加检查的频率;如果突然出现视力改变、视物模糊、一过性失明等视功能相关症状,则应该立即进行眼科检查,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检查项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规眼科检查项目包括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1. 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需要使用眼底镜,患者在检查前需要提前散瞳(用散瞳药物滴眼,麻痹虹膜中的瞳孔括约肌,使瞳孔散大,便于清楚看清眼底情况,是眼科进行眼底检查前的常规操作,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禁散瞳)。散瞳后眼底可见范围大,医生比较容易看到早期眼底病变。
2. 眼底彩色照相:眼底照相主要是观察眼底视网膜、视神经以及黄斑区有无病变,同时可记录眼病病变过程,便于诊断以及后续随访,包括散瞳和不散瞳两类,通常采用散瞳眼底照相方法。
3. 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OCT是一种非接触、高分辨率层析和生物显微镜成像设备,可用于眼后段结构(包括视网膜、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黄斑和视盘)的查看、测量,能帮助检测和管理眼疾,包括黄斑裂孔、黄斑囊样水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和青光眼等。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OCT已经作为糖尿病性黄斑病变水肿的常规检查方法。
4.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动态观察视网膜循环情况,如是否存在微血管瘤、出血、荧光渗漏点、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等,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分期与激光治疗的重要依据,检查前需要完善荧光素钠过敏试验,如果有过敏史者或有心肝肾疾病,就不适合做这项检查。
【参考文献】
[1]张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筛防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2):80.DOI:10.15912/j.cnki.gocm.2019.0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