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儿既往诊断为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使用伊马替尼规律治疗1年,近期由于出现了伊马替尼耐药性,因此前来我院就诊。入院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后更改治疗药物为尼洛替尼,患者使用尼洛替尼治疗效果好,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基本信息】男,6岁
【疾病类型】慢性髓性白血病
【就诊医院】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7月
【治疗方案】予尼洛替尼治疗
【治疗周期】治疗3个月,持续治疗中
【治疗效果】目前患者使用尼洛替尼治疗效果好,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一、初次面诊
在门诊曾收治过一名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患者自诉就诊前1年因为天气转冷,没有及时添加衣物,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痰,无发热、腹泻等其他症状,遂到外院就诊,当时在外院就诊时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计数高达82×109/L(正常范围在3.50~9.50×109/L),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正常;骨髓细胞学考虑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
此后1年间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前期治疗效果较好,近期患者在外院复查时发现出现了伊马替尼耐药,为求更好的治疗方案,遂来我院就诊,收入院治疗。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为了明确病情进展,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骨髓流式免疫分型结果未见异常髓系原始细胞,未见明显异常B系幼稚细胞。骨髓细胞学结果显示幼粒细胞比值偏高。ABL激酶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显示ABL激酶区F317L点突变。本例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1年后出现耐药,原因考虑为F317L突变。根据指南推荐,考虑患者已经对伊马替尼耐药,遂改为二线治疗方案——尼洛替尼治疗。治疗期间监测细胞遗传学、血液学、分子生物学指标评价治疗效果。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以BCR-ABL1癌蛋白为靶点的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是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的转折点,使慢性髓性白血病由原来的致死性疾病逐渐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疾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它的耐药情况使部分患者治疗失败。
尼洛替尼作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具有高选择性和高靶点亲和性,是强效BCR/ABL抑制剂。尼洛替尼对既往治疗(包括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成人患者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的预后,尼洛替尼对一线治疗失败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有较明确的疗效,因此,建议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及时更换尼洛替尼治疗。
三、治疗效果
患者入院明确病情进展后开始治疗,对于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较好,但考虑患者使用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我院经评估后,改为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洛替尼治疗。
患者目前进行了3个月的治疗,通过对细胞遗传学、血液学、分子生物学变化的动态监测发现患者使用尼洛替尼效果较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四、注意事项
1.建议患者治疗期间合理膳食,不要熬夜,多休息,并注意加强皮肤黏膜护理,避免创伤和出血,防止感染的发生。
2.建议患者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定期到医院监测肝肾功能,要避免同时服用具有严重肝肾损伤的药物。
五、个人感悟
慢性髓性白血病,即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本病是一种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通常是由于患者的第9、22号染色体易位,最终抑制细胞凋亡,导致细胞不受控制的过度增殖、存活而发病。
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以减低融合基因负荷、将病程控制在慢性期为主要目的,争取实现无治疗缓解。尼洛替尼、达沙替尼和普纳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合理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