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推荐治疗痔疮的偏方

对于痔疮的治疗,中西医有其不同的方法,而对于一些不想吃药不想手术的痔疮患者来说,选择中医治疗是不错的选择,中药治痔疮的药物有多种,要根据痔疮具体情况来选择。

患了痔疮,及时治疗可让痔疮症状得到缓解,并控制痔疮进一步发展,所以不少痔疮患者一经发现病情,都会及时选择一些方法来治疗的,其中中医治痔疮的方法就有不少,下面来给各位痔疮患者介绍一下,大家可自行选择。

中医治痔疮方法一:原料:芒硝,明矾各适量。制作时把这两药打碎放盆里,然后加入两千mL的热水,把药冲化掉,这时痔疮患者可坐在盆上,用热气熏蒸肛/门痔疮,熏一会后热气消了水温降下来了,再用这个药水来洗涤患处,然后可坐浴到盆里到水凉为止,一天三次。适合外痔。

中医治痔疮方法二:准备中药长命菜、甘草、五倍子、防风,枳壳、侧柏叶、当归,芒硝,川芎,红花各适量,然后除芒硝外其它药物全部研成粉末一起装入小布袋里备用。治疗时把药袋与芒硝放到盆里,然后加入适量的热水浸泡半小时。这时痔疮患者可坐浴熏洗患处二十分钟。建议可一天熏洗两次,早晚各一,熏洗后可涂上少许马应龙痔疮膏。对炎性混合痔、嵌顿痔、血栓痔等有效。

中医治痔疮方法三:中药熏洗肛门,可选择地骨皮,升麻,桃仁,槐花,地榆,野菊花,败酱草,五倍子各适量,然后把这些药加水煎成药液去掉药渣,趁热熏洗肛门十到二十分钟,一天三次,连用一周可有效改善外痔症状。

中医治痔疮方法四:中药外敷:红砒、乌梅、,枯矾,辰砂,牛黄,冰片一起研成细末用瓶子装好,用时拿药末加水调成糊状敷在患处即可,一天两回,三四天即可改善症状。此方药有毒,避免入口,同时如患处敷药后有流黄水疼痛忌再敷。

以上就是一些中医治疗痔疮的方法,都是选择一些中药熏洗或是外洗的,这样药性可直接作用于痔疮患处,可让药效发挥更好的作用,有痔疮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痔疮的类型来选择合适的中医疗法。

痔疮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痔疮保养

通常痔疮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才需要做手术治疗,痔疮日常保养方法就是,避免久坐久站,适量的运动,饮食方面注意清淡饮食,避免熬夜作息规律,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去排便,排便之后就立即起来不要久坐久蹲,平时多吃一些新鲜蔬果,避免便秘。长了痔疮以后在平时需要做好以下的保养,第一就是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吃辣椒,不要吃生葱生蒜,尽量的少吃牛羊肉,少吃海产品。痔疮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生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痔疮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不要饮酒,不要吸烟,特别是白酒。痔疮患者在急性发作时需要接受相关药物的治疗,但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对减少痔疮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适合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其次,还需要改变排便习惯,必须保证大便光滑,不能让大便干燥,过度用力排便,还会加重局部痔疮的充血和水肿。痔疮患者因局部粘膜肿胀,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痔疮克星

出现痔疮问题之后要注意及时进行治疗,很多人出现痔疮可能是因为饮食不当而导致问题,还有可能是因为平时生活习惯引发,痔疮克星就是外用栓剂,可以选择使用马应龙痔疮膏或马应龙痔疮栓剂等药物来进行治疗,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效果比较不错。痔疮的克星食物,如具有开通、疏利、消积,含维生C、粗纤维、碳水化合物、核黄素的莴苣,吃莴苣,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减少肛门血管的压力,预防痔疮。还有白萝卜、菠菜、紫菜、西洋参、芝麻、槐花、竹笋猪大肠等,都含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起到润肠通便排毒的功能。一般来说,当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作息时间不规律的时候,那么痔疮就是容易反反复复的发作,痔疮发作之后首先还是要进行药物的保守治疗,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者是在药物治疗期间症状有进一步加重的话,那么也是可以考虑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所以说痔疮并没有什么克星,还是要规范治疗。

痔疮消炎药

尽量不要用消炎药,因为痔疮的发作和炎症感染没有太大关系,口服消炎药没有任何作用,用药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大便顺畅,饮食清淡,可以大便后用温水坐浴。如果痔疮犯了可适当口服痔炎消片、地奥司明片或者槐角丸,同时可以外用痔疮膏或者痔疮栓进行治疗。不要盲目用药,尽量按照医生医嘱用药治疗,必要时可以到医院就诊。治疗痔疮常用的消炎药,有广谱的抗菌素,贝他内酰胺类抗菌素有青霉素V钾,阿莫西林胶囊,头孢羟氨苄片。大环内酯类的消炎药有阿奇霉素分散片,罗红霉素片。也可以选择静脉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头孢夫辛,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加替沙星注射液,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以及注射用青霉素钠。主要用于坐浴的药,有高锰酸钾粉以及中药泡洗的药,比如说金玄痔科熏洗散,外用药主要是马应龙麝香膏以及太宁膏、太宁栓等,而内服药主要分为西药和中成药,西药主要是地奥斯名片,中药主要是痔根断等药物。因此,如果说患有痔疮,建议至正规医院就诊,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处理。按型种可以分为内服药和外用药,临床上的常用的外用药一般是用于坐浴和外涂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