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也被称为脑室镜,作为微创神经外科的重要技术手段,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改善深部术野照明,放大术野解剖结构图像,扩大视角以减少手术盲区。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早在年Lespinase即用膀胱镜电灼侧脑室内的脉络丛以治疗脑积水,但由于设备简陋,死亡率高,故很难推广应用。年,Giffith提出了“内镜神经外科”概念,得益于照明系统、实时摄像监视、激光技术、硬和软的内镜、各种手术器械以及微球囊等的改进和应用,内镜在神经外科得到了广泛开展。神经内镜按质地分为硬质和软质(可屈曲性)两大类。按结构和功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操作孔道的内镜,可以通过其孔道对病灶进行切割、钳夹、烧灼和止血等操作,这类大多为硬质内镜;另一类为无操作孔道的内镜,可通过特殊设计的外加导管而实现前者的功能,常单纯地用于对脑深部病变的观察或进行治疗,该类内镜有硬质或软质的。由于手术全过程都在直径< 8mm的内镜下操作,所以手术创伤极小,恢复快。内镜手术可用于止血、活检和肿瘤切除等。
单纯神经内镜术方面,已常用于脑积水、颅内囊性病变和脑室系统病变等。应用内镜定向穿刺进入侧脑室,再经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用射频或激光在第三脑室底部开窗,再用球囊导管将其扩大而形成造瘘,脑脊液通过瘘口流入大脑脚间池,进入正常的脑脊液循环和吸收,形成内分流术,克服了以往脑室-腹腔(心房)分流术后常见分流管堵塞和感染的弊端;将颅内囊性病变(蛛网膜囊肿、脑实质内囊肿和透明隔囊肿等)与邻近的脑池或脑室穿通,使原来封闭的囊腔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相通;对于脑室系统病变,囊性瘤可引流清除,实质性肿瘤也可活检和直接切除,如可完整摘除窄蒂的脉络丛乳头状瘤,可仅经钻孔穿刺达到清除和引流脑内血肿目的。
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手术方面,利用内镜的光源及监视系统,可对显微镜直视术野以外的区域进行观察,不但能增加术野的暴露,避免病灶的遗漏,同时亦减轻了正常脑组织牵拉的程度,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和减轻术后反应。用于动脉瘤夹闭术、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经鼻-蝶入路脑垂体瘤切除术等;对囊性脑瘤可行肿瘤活检、抽吸囊液减压,并可行肿瘤的内放射治疗;直视下用CO2或YAG激光是治疗脑深部中线结构病变及脑室内、基底节、丘脑和脑干等部位肿瘤的良好方法。还可在立体定向指引下,用内镜直视下进行颅内占位病变的活检,可克服单纯立体定向活检的盲目性,尤其是大大降低了对位于颅底和颅内中线部位肿瘤活检的风险。
神经内镜可用于椎管内病变的检查和治疗。对脊髓空洞症患者,分离粘连与分离膜性间隔,并进行空洞分流术,可避免对脊髓的损伤并取得良好的疗效。还可用于对脊髓血管畸形、肿瘤以及椎间盘摘除术、脊髓栓系松解术、脊膜膨出等的诊断与治疗。
内镜手术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受管径限制,视野狭小,难以观察手术部位全貌,若对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了解有限,易导致误判或操作上的失误;②需有一定空间才能观察和操作,在脑实质内无间隙可供操作,且图像显示不清,无法判断内镜所达到的位置,易误伤血管及脑组织,镜头接触血液等易致视野模糊;③目前可配套使用的手术器械有限,手术操作有一定困难;④内镜各种连接装置、配件多,操作过程中不易保持无菌条件,易致术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