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气=才气+运气+力气”,这个等式不是我发明的,是总参原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为著名作家二月河所著的《二月河语》一书序言中讲的。第一次看到这篇序言,便对此公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颇感认同。2012年12月中旬的一天,我有幸拜访了著名学者、红学家冯其庸老先生,听他讲述了二月河的成名经历,对二月河公式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先说“才气”
季羡林先生回顾自己多年的人生经历,认为成功的决定因素有三个,即天资、勤奋和机遇。这里讲的“天资”,应该说主要讲的就是“才气”。季老还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事实上,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才气”是个参考条件,但不是必备条件,这世界上真正有大才气的人并不多。冯先生说,二月河是有些才气的。二月河本人也不否认这一点,还曾风趣地说:“金庸是个‘天才’,王朔是个‘鬼才’,我算是个‘人才’。”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二月河在小学留了一年级、初中留了一年级、高中留了一年级,直到21岁才从高中毕业,老师曾被气得骂他是“废物”、“饭桶”。二月河自己也讲:我是有一些才气,但不大,如果才气很大怎么还会三次留级呢!
再说“运气”
2002年12月,二月河到马来西亚讲学,说的第一句话是“没有冯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他说,自己之所以能成功成名,有“运气”的成分,而最大的运气,应该说就是“得遇恩师”。当年,二月河用3个月时间写了《康熙大帝》的前十几万字书稿,正对自己的水平产生怀疑时,恰逢冯其庸先生到河南新野考察庾信故里。于是,他拿着书稿来到冯老下榻的宾馆,请他看看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冯老用一周时间仔细阅读了书稿,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并鼓励他不要放弃,这让当时处于极度迷茫的二月河倍受鼓舞。后来,冯老还帮他联系出版社,组织召开书评座谈会。正是在冯老的极力推介下,全国乃至世界华人都知道了二月河的大名。上到国家领导,下到普通群众,以及海外的华人华侨,对他的作品都爱不释手,津津乐道。有人说,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二月河的读者。而在二月河心中,能遇到恩师冯其庸,是自己的最大的幸运。
最后说“力气”
爱迪生曾经说过:“成功=99%的汗水+1%的天分。”这就是说,天才出自于勤奋。爱因斯坦则认为,成功是A=X+Y+Z(A是成功,X是艰苦的劳动,Y是科学的方法,Z是少说废话),把“艰苦的劳动”放在第一位。冯老说,二月河之所以能够成功成名,外界因素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下了大力气,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二月河也曾说过:“如果认准了一件事,每天干它十几个小时,坚持一二十年,总会弄出点东西出来。”一个人要成功,如果不下大力气,即便你有再大的“才气”,再好的“运气”,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二月河公式对所有想成功的人都有借鉴意义,如果对这个公式中的“才气”、“运气”和“力气”加个百分比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名气=0.5%的才气+0.5%的运气+99%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