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睛如同最现代化的自动立体彩色照像机,这种功能是由它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的,具有屈光和调节两种功能。当平行光线在眼睛不用调节的情况下,经过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屈折后,所形成的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这为正视眼。
一、
眼位改变,主要是指眼球的位置发生偏斜而成斜视。斜视按病因可分为共转性与麻痹性两大类,其中共转性斜视来自屈光不正。从屈光不正的类型与发生共转性斜视的关系来说,内斜视多发生于深度远视眼,其发生时间,多在三四岁以前,因为那时正是双眼视觉反射开始形成和发育的过程。眼的正常位置,是靠眼外肌在大脑指挥下密切配合,互相协调,随意伸缩来维持的。不论内斜还是外斜,首要原因是指挥眼肌运动的神经发生了障碍,如指挥某一眼肌的神经兴奋过强或过弱,双眼位置就会处于分离和不对称的状态。
屈光不正与眼位改变有什么关联
深度远视眼视近时,由于双眼球需同时极度向内转动(辐辏作用)以及过多使用调节,内直肌所得的兴奋过强,致调节与集合两者不能正常搭配,久之便成为内隐斜或内斜视,中医叫“通睛症”,俗名“斗鸡眼”。深度近视则相反,视近时要把目标放的很近才能看清,目标太近则两眼同时极度内转发生困难,只好用一眼注视,另一眼则自动抑制,被抑制的那只眼由于内直肌所得的兴奋减弱,而外直肌所得的兴奋相对增强,久之便成为外隐斜或外斜视。如果双眼视力相等或相近,常常两眼交替注视而成交替性外斜或内斜:如为屈光参差,则往往使屈光度浅、视力好的眼注视,屈光度深、视力差的眼就会长期抑制而成单眼外斜或内斜,单眼斜视因视力长期不用,必然会更加减退而成“废用性弱视”。由此可见,屈光参差是引起单眼斜视和弱视的病理基础,屈光参差的眼球往往一个大、一个小,俗称“阴阳眼”。
二、
视野变化:
病理性近视眼,除可见生理盲点扩大外,周边视野早期多亦可异常;主要表现为周边视野缩小,早期多见于颞侧,亦可见有局部缩小、环形暗点、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个别甚可呈管状视野。
色觉障碍:
约70%的近视眼,有蓝-黄色觉异常;当黄斑及周围脉络膜、视网膜有病变时,红色觉亦可障碍;异常程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明显受眼底后极部病变的影响,也可能与晶状体改变有关。色觉障碍均为后天性异常。
光觉敏感性减退:
近视眼光觉敏感性多降低。主要是由于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而影响视色觉的光化学反应。病理性近视眼,对比敏感性功能多较正常眼低,这主要是由于视网膜血循环障碍所致。
视网膜电生理异常:
高度近视眼多呈异常型视网膜电图,B波降低与视功能下降一致,A波变化很明显;眼电图也多异常。电生理各项记录的异常程度与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程度及色素上皮变性程度有关。其他如双眼视力不等、两眼像不等、眼的集合与外展出现异常、单眼视觉剥夺等因素,阻碍双眼融合功能发育,不能用双眼注视者,均易引起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