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与眼位改变有什么关联

人的眼睛如同最现代化的自动立体彩色照像机,这种功能是由它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的,具有屈光和调节两种功能。当平行光线在眼睛不用调节的情况下,经过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屈折后,所形成的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这为正视眼。

一、

眼位改变,主要是指眼球的位置发生偏斜而成斜视。斜视按病因可分为共转性与麻痹性两大类,其中共转性斜视来自屈光不正。从屈光不正的类型与发生共转性斜视的关系来说,内斜视多发生于深度远视眼,其发生时间,多在三四岁以前,因为那时正是双眼视觉反射开始形成和发育的过程。眼的正常位置,是靠眼外肌在大脑指挥下密切配合,互相协调,随意伸缩来维持的。不论内斜还是外斜,首要原因是指挥眼肌运动的神经发生了障碍,如指挥某一眼肌的神经兴奋过强或过弱,双眼位置就会处于分离和不对称的状态。

屈光不正与眼位改变有什么关联

深度远视眼视近时,由于双眼球需同时极度向内转动(辐辏作用)以及过多使用调节,内直肌所得的兴奋过强,致调节与集合两者不能正常搭配,久之便成为内隐斜或内斜视,中医叫“通睛症”,俗名“斗鸡眼”。深度近视则相反,视近时要把目标放的很近才能看清,目标太近则两眼同时极度内转发生困难,只好用一眼注视,另一眼则自动抑制,被抑制的那只眼由于内直肌所得的兴奋减弱,而外直肌所得的兴奋相对增强,久之便成为外隐斜或外斜视。如果双眼视力相等或相近,常常两眼交替注视而成交替性外斜或内斜:如为屈光参差,则往往使屈光度浅、视力好的眼注视,屈光度深、视力差的眼就会长期抑制而成单眼外斜或内斜,单眼斜视因视力长期不用,必然会更加减退而成“废用性弱视”。由此可见,屈光参差是引起单眼斜视和弱视的病理基础,屈光参差的眼球往往一个大、一个小,俗称“阴阳眼”。

二、

视野变化:

病理性近视眼,除可见生理盲点扩大外,周边视野早期多亦可异常;主要表现为周边视野缩小,早期多见于颞侧,亦可见有局部缩小、环形暗点、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个别甚可呈管状视野。

色觉障碍:

约70%的近视眼,有蓝-黄色觉异常;当黄斑及周围脉络膜、视网膜有病变时,红色觉亦可障碍;异常程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明显受眼底后极部病变的影响,也可能与晶状体改变有关。色觉障碍均为后天性异常。

光觉敏感性减退:

近视眼光觉敏感性多降低。主要是由于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而影响视色觉的光化学反应。病理性近视眼,对比敏感性功能多较正常眼低,这主要是由于视网膜血循环障碍所致。

视网膜电生理异常:

高度近视眼多呈异常型视网膜电图,B波降低与视功能下降一致,A波变化很明显;眼电图也多异常。电生理各项记录的异常程度与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程度及色素上皮变性程度有关。其他如双眼视力不等、两眼像不等、眼的集合与外展出现异常、单眼视觉剥夺等因素,阻碍双眼融合功能发育,不能用双眼注视者,均易引起斜视。

屈光不正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屈光不正病因

屈光不正的病因有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两大类,先天性因素一般多为遗传因素,比如如果父母双亲都是近视的患者,那么其子代患有近视的概率较正常人要大为增加,同时婴幼儿在发育的过程当中,角膜及晶状体的发育不佳,或者是眼轴过快的增长,也会导致屈光不正的产生。后天性的屈光不正大部分是因为用眼疲劳导致,当我们的眼睛近距离长时间的工作时,这种会让眼睛处于一个持续的调节状态,看东西时很容易使眼睛疲劳,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屈光不正的产生,这种屈光不正的类型大多数是近视。

屈光不正的症状

屈光不正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看远处时更加模糊,容易眯着眼睛看东西,部分患者看近的时候也比较模糊,这样很容易产生视力疲劳,看东西的时候很难过,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头痛,而且做近距离工作时,比如写作业时容易歪着头写作业,看电视时容易斜着眼睛看东西,而且经常用手去揉眼睛,这些症状都是屈光不正的一些临床表现。日常生活当中,一旦有以上症状发生,应该及时的到医院就诊,通过视力检查及详细的验光检查,可以确定屈光不正的类型。

屈光不正会引起头晕吗

屈光不正目前可以通过佩戴眼镜来矫正,如果年满18周岁屈光不正的度数低于1000度,近一年来屈光度数稳定,没有明显进展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做激光手术治疗的。眼睛屈光不正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矫正的话是有可能造成头晕的表现的,这是由于屈光不正的患者因为看东西不清楚,容易造成视疲劳,而视疲劳就会引起头晕,严重的视疲劳,甚至还会表现出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