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医学一半是科技,一半是人文。单有技术而不懂人性,一定不是一个好医生;单有人文而没有技术,那也很糟糕。古希腊著名医生、被西方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他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这其实是暗示效应,良好的暗示能产生非常好的作用。
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刻着三句话:“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三句话被称作是医生的三句名言。我不是医生,对这三句话无法作出正确深刻的诠释,我只说说医生应该学会说话,多安慰和开导病人,这对于治病救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医生的三句话就说死了一个人。有一位病人去找医生看病。医生的第一句话说:“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大夫呀,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医生来了第二句:“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医生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病人听完这三句话,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心想完了!他眼皮耷拉着,头都抬不起来了。回到家,家人一看他这样子,忙问这是怎么了。
病人说:“大夫说了,我来晚了,没治了,我早干吗去了。”病人上午十一点半离开诊室,下午四点嘴唇发紫,晚上八点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两点就去世了。另一个例子是说几句话能救活一个人。有一个近五十岁的徐姓男子,患胆囊癌,已一年有余,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已稳定下来,但他生性胆小、敏感。他一般两周一复诊,有一次复诊前他妻子先悄悄与医生耳语:“这两周,老徐情况不好。”医生问道:“何也?”她答曰:“您每次看完舌苔、切完脉、问完诊,都会说一句‘不错’,上次您可能患者太多,没说什么激励的话就开方了。
他回去想,主任没说我好,我肯定出问题了,这两周就一直在犯嘀咕,吃睡都受影响了……”这次,医生轮到给徐先生就诊时便格外认真,切脉、察舌、问诊完毕,拍拍他的肩膀说:“舌脉都不错,你其实恢复得很好,你如还有怀疑可复查一下血象等,相信一定不错,上次因为忙疏忽了,对不起……”徐先生听毕,憨厚而尴尬地笑了。一句“不错”,一切也就恢复了。
一个好的医生一定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医生,他知道人体各种功能的缺失或降低给生命带来的麻烦。他能从教科书的字里行间体会到病患的痛苦感受。面对病人能否为他作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文化底蕴、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作为一个好医生,除了有好医德、好医术,还需好口才。因为,几句话能说活一个人,几句话也能说死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