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病理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所有这些病理特点都跟脾胃本身的特性和胃病的致病因素密切相关。如前所述“,胃主和降”、“以降为顺”是胃的生理特点。胃把从食道接受来的各种食物及水进行腐熟消化后,需要有规律地及时排送下传到小肠,才能维持胃正常的受纳功能。所以,胃气贵在和降通畅。如果胃气通降的功能失常,通降不畅,糜状的食物就不能及时下行,则水反而成为湿,谷反而成为滞,形成气滞、血淤、湿阻、食积等种种胃病。因此,胃病虽然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其病理特点突出在于一个“滞”字与一个“逆”字上,所以只要确诊为以上病症,中医在相对应的治疗上则以开郁通滞、调节气机、通降下行为目的。只要胃气通降和畅,就不会得胃病。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的分析,胃属于阳明燥土,无论感受什么样的病邪都容易转化为胃热之征。本来人体感受风寒或过多食用寒凉的食物,按照一般规律来说是应该表现为寒凉之征,但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这些寒气病邪进入人体以后容易转变为热邪,于是病人就表现出胃脘烧灼疼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等胃热症状。其他病邪,如情志失调、嗜辛热食物或烟酒等就更容易化为热邪或本身就是温热病邪,使病情沿热的方向演变,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胃热”。所以,中医在相对应的治疗上则以化解温热、调节阴阳平衡为目的。胃热之症更不能进食寒凉食物,那样会使胃热加重。
一般得了慢性胃炎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吃过几剂中药后,病情得到了缓解,有的甚至能逐渐恢复健康,但不小心偶遇病邪,胃病就很快复发。而胃病经过多次复发后,就愈加难以治愈。所以医家对此总结成一句话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淤。”意思是说,胃病如果反复发作,就会产生痰浊淤血,如果淤血不能及时化解,就会起到阻塞作用,使胃的功能减弱。胃气的关键在于能够“和降”,各种病邪侵袭引起胃病的病理关键也在于胃气的不通,气机不通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淤血内停,表现为胃疼痛,且疼痛部位固定,发病疼痛时有刺痛的感觉,表现为舌质紫暗或有淤斑等症状。
胃病往往反反复复发作,这种病程较长的疾病很多时候都会耗伤人体正气,而且每当胃病发作时,对食物的消化能力降低,不能及时转变成为气血津液营养机体,各种脏腑就容易随之亏虚。中医认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在脾与胃之间相互络属,构成了脾与胃的表里密切相关的关系。所以,胃病发作时,最容易受到影响的脏腑就是脾脏,一般患有慢性胃病的人,大多会伴有脾气亏虚之症,就是这个道理。其病症表现为胃痛程度不重或饥饿时发作、食欲减退、大便烂腐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