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小儿厌食的原因是什么

小儿厌食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患了此病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发肓障碍。可由种种原因引起,除因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发生影响到消化系统外,喂养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

平素给孩子吃较多的零食;夏天摄入冷饮、饮料过多以及吃饭不定时;父母过分注意孩子的饮食情况等不良因素,均可影响孩子食欲。部分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在饮食结构安排中,蛋白质(蛋、肉、乳类)或糖类(甜食、巧克力等)所占比例过大,长期如此,不仅造成孩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还可引起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

有研究证实婴儿对于辅食的添加有不同的敏感期,味觉敏感期在婴儿期4~6个月时,食物质地敏感期在婴儿期6~7个月。国内有人分析了传统喂养与儿童厌食症的关系,发现婴儿期日夜频繁喂乳、断乳年龄过大、加辅食年龄太晚、品种和方式不当可使小儿在一岁左右发生厌食。

天气过热或湿度过大,可影响神经调节功能和消化液的分泌而引起孩子食欲不振。所以一年中以夏天孩子的胃口不佳现象为明显,又将此特称为夏季厌食症。

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不良刺激的影响,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内脏反应使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引起食欲减退。儿童受到不良心理刺激,如惊吓、恐惧、紧张等,可能引起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减退;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孩子的活动,如禁止与其他儿童玩耍,在进餐前和餐桌上训斥孩子,都会影响儿童情绪和食欲;当孩子食欲不振时,采用强制手段或威吓办法逼迫孩子进食,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拒绝进食。

缺锌影响了核酸和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了味觉素的合成。还可使唾液中磷酸酶减少及粘膜增生,阻塞产生味觉的神经——味蕾,使味蕾的功能减退。B族维生素缺乏亦可引起小儿味觉功能和胃粘膜消化功能的降低,使小儿没有食欲和消化能力减弱。

大多数疾病都可导致孩子的食欲下降。患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肝炎或结核等病时,厌食尤其突出。孩子在患病并伴有发热时,可使其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引起不思饮食现象。另如肠道寄生虫感染、长期便秘或因患肾脏疾病而长期低盐饮食时,亦可引起食欲下降。服用一些药物(如红霉素、磺胺药物等)后,因其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除引起孩子厌食,还可能伴有腹痛和恶心、呕吐等现象,此外,给孩子服过多的钙片、维生素A或D,则孩子亦可出现食欲减退现象。

小儿厌食症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小儿厌食症

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因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脾胃气虚:患儿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小儿厌食症的症状比较多样化,典型症状为不爱吃饭。

小儿厌食症的原因

小儿厌食症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胃肠道疾病、全身器质性疾病、不良饮食习惯等。 1、胃肠道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等; 2、全身器质性疾病:如结核病及其他慢性感染、某些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为厌食。 3、不良饮食习惯:是儿童厌食的主要原因。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家庭管理策略不合理,喂养不当,摄食行为偏离,食物种类偏离,缺乏有效对策,缺乏组织家庭平衡膳食基本知识等。 此外,部分小儿出现厌食症可能是因为微量元素锌或铁缺乏、长期摄取无盐饮食、维生素A、维生素D中毒引起。

中医如何诊断小儿厌食症

中医诊断小儿厌食症临床是以长时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断为小儿厌食症。另外根据中医的辨证,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和脾胃阴虚,最常见的三个基本证型来进行分证论治和辨证论治。另外现在临床上,中医也常见于两种类型,一个是脾虚肝旺,或者肝旺脾虚,中医叫脾胃不和或者肝胃不和,还有一个就是脾湿困脾,脾虚湿困和湿困脾胃临床上也比较常见,根据这个就基本上诊断为小儿厌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