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

厌食是儿科经常遇到的主诉。要弄清是否确系厌食。有的家长过分要求小儿进食,有时小儿食量变化较大或偏食,可误认为厌食。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但并不是凭“食欲不振”就可以诊断为“厌食症”的。所谓厌食症,必须先排除宝宝是否患有感冒或内科慢性疾病,例如:长期泄泻、慢性肝炎、肺结核等,如果是因为这些疾病而引起的厌食是自然的,等到疾病痊愈后厌食就会改善。真正的厌食是指小朋友长时期食欲不振,看到食物也不想吃,甚至拒吃,这种情形一般连续两个月以上才符合所谓的“厌食症”。

中医称厌食为纳呆,主因脾胃功能失调。由于脾胃素虚,或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临床分为虚、实两证:偏实证者治以消导为主;偏虚证者治以调补为主,并结合临床随症加减。

因停食停乳引起脾胃失调,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手足心热,睡眠不安,腹胀或腹泻。舌苔黄白腻,脉滑数。治以消食化滞化,常用保和丸方加减。

处方举例一:藿香9g,胡连3g,陈皮6g,建曲9g,焦山查9g,茯苓9g,鸡内金9g  处方举例二:山药9g,川明参9g,鸡内金9g,苡仁9g,稻芽9g,麦芽9g。

体质虚弱或久病元气耗伤,致使脾胃消化无力,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精神倦怠,乏力,或大便溏稀。唇舌较淡,舌无苔或少苔,脉细弱无力。治以健脾益胃法。常用理中汤加减。

处方举例一:党参9g,白术9g;茯苓9g,草蔻3g,干姜3g,生谷,麦芽各9g。

一般不能过用滋补药,如人参、熟地、龟板这些药容易腻胃伤脾反而加重厌食。

另外也不能用很多苦寒攻下的药,如大黄、黄连、槟榔这类药也能损伤脾胃功能。最好是用一些药性平和、药味甘平,养胃运脾助运的中药为宜。

小儿厌食症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小儿厌食症

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因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脾胃气虚:患儿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小儿厌食症的症状比较多样化,典型症状为不爱吃饭。

小儿厌食症的原因

小儿厌食症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胃肠道疾病、全身器质性疾病、不良饮食习惯等。 1、胃肠道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等; 2、全身器质性疾病:如结核病及其他慢性感染、某些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为厌食。 3、不良饮食习惯:是儿童厌食的主要原因。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家庭管理策略不合理,喂养不当,摄食行为偏离,食物种类偏离,缺乏有效对策,缺乏组织家庭平衡膳食基本知识等。 此外,部分小儿出现厌食症可能是因为微量元素锌或铁缺乏、长期摄取无盐饮食、维生素A、维生素D中毒引起。

中医如何诊断小儿厌食症

中医诊断小儿厌食症临床是以长时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断为小儿厌食症。另外根据中医的辨证,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和脾胃阴虚,最常见的三个基本证型来进行分证论治和辨证论治。另外现在临床上,中医也常见于两种类型,一个是脾虚肝旺,或者肝旺脾虚,中医叫脾胃不和或者肝胃不和,还有一个就是脾湿困脾,脾虚湿困和湿困脾胃临床上也比较常见,根据这个就基本上诊断为小儿厌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