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属中医学“五十肩”、“冻结肩”、“肩凝症”、“漏肩风”、“肩背痛”、“肩痛”、“肩痹”等范畴。
其发生、发展与年老体弱、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以及外伤劳损等有关。肩周炎的治疗应标本兼顾,以补气血,化淤滞,通经络,祛风湿,止疼痛为基本原则,不单要解决局部病变的损害,而且通过调节全身状态,以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不仅可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也可采用针灸、按摩、敷贴、运动等治疗手段或诸多方法配合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治疗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1。病因病机
引发肩周炎的病因有气血虚弱,肝肾亏虚及外伤、受寒等,肩周炎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正气不足,营卫渐虚,卫外不固,若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伤及肩周筋脉,遂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而出现肩部疼痛等。肩痛日久,局部气血瘀滞,肌肤筋脉失养,则患处肿胀粘连,最终关节僵直、肩臂不能举动,甚至肩部肌肉萎缩。
2。常见的中医证型
根据肩周炎的症状特点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基本证型,不过各证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出现。
(1)风寒型:本型多由汗出当风,贪凉着寒,久受风寒所致。表现为肩部疼痛,疼痛牵扯肩胛、背部、上臂、颈项,并有拘急感,天冷或受凉加重,得热减轻,肩部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紧或沉细。
(2)气滞血瘀型:本型多由情志不遂,气机阻滞,或外伤、劳损,致使肩部气滞血瘀,经脉阻滞所致。表现为肩部疼痛,呈胀痛或刺痛,痛势剧烈,入夜更甚,甚至夜间难眠,痛处不移,活动受限或疼痛拒按,多牵扯上肢、颈项部,情志刺激加重。舌质紫暗或有淤斑、淤点。脉细涩。’
(3)气血虚弱型:本型多因素体气血虚弱,或劳累过度,耗伤气血,或由于失血过多等,致使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表现为肩部疼痛,痛势不重,隐隐作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病侧上肢麻木,身倦乏力,面色觥白,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4)痰湿型:本型多因素体湿盛或湿邪入侵,聚湿成痰,留滞肩部所致。表现为肩痛绵绵难愈,筋肉疼痛,有沉重感,痛处拒按,活动受限,阴雨天或遇冷疼痛加重,得热稍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濡。
(5)肾虚型;本型多因肾气虚弱,精血亏损,不能濡养筋脉所致。表现为肩部酸痛隐痛,举动无力,劳累加重,休息减轻,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或面色觥白,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自。脉沉细无力。
3。临证辨治要点
(1)肩周炎疼痛的发作,有新旧之别。病初邪浅者仅见肩部钝痛,活动微受限制;病久邪恋,入于经络,则疼痛加重,入夜尤甚,肩部活动亦明显受限。因外伤诱发者,则见肩关节功能迟迟不能恢复,肩关节持续疼痛不愈。
(2)肩周炎病情轻浅之时,如及时治疗,多能较快康复;如失治误治,病情久延,转为慢性,则肩部疼痛加重,功能明显受限。
(3)病初多实,治当祛风散寒,养血通络;病久多虚,治当益气、养血、温经。外伤血瘀较甚者,重用活血化瘀,“久痛入络”伴有走窜疼痛者,加大通络之力度,多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