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白内障手术后的视觉质量?

现代白内障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疗效已得到了患者的认可,然而,临床上白内障术后视力改善不理想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手术以后带来的屈光问题所致,随着白内障手术的逐渐发展,白内障手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得到重。

1、精确的人工晶体设计

手术前精确的人工晶体设计是确保术后人工晶体眼具有良好屈光状态的前提,特别是对于功能性人工晶体,计算的准确性是获得良好视功能的保证。然而即使应用最先进的计算公式和最好的测量手段,测量误差也无法完全避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正在努力的寻找最准确计算白内障手术患者人工晶体度数的公式或方法。

2、白内障的手术技术:

术者要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不同手术方式,特别是选择不同手术切口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术后散光,从而影响术后屈光效果。过大的角膜切口可使角膜散光和高阶像差增加,近年来各厂家改进了超声乳化仪能量释放的模式推出了“冷超声乳化”技术,冷超声乳化使手术医生在双通路超声乳化技术,手术切口减小至1.5mm,减少了术后散光。

将白内障手术对眼视光学质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是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重要保障,但手术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术中后囊膜破裂或者晶体悬韧带离断是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果后囊膜破裂,改变人工晶体的植入位置意味着改变了人工晶体的等效屈光力和手术后人工晶体眼的屈光状态,要求手术医生要及早发现正确处理。

3、人工晶体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材料学、生物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晶体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不断改进,各种新型人工晶体不断涌现,推动了白内障手术正在向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发展。非球面人工晶体利用非球面光学面重新排列光线,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球面相差和总高阶像差,从而提高了视觉质量,提高暗视力和对比敏感度。

多焦点人工晶体,其工作原理都是重新分配入射光线的不同焦点,这样类似于重新拥有自然晶体的调节力。可调节人工晶体是白内障手术的趋势,晶状体不但具有光学介质的作用,而且晶状体还具有通过调节作用而将光线成像在网膜上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人工晶体只能使白内障手术后的视力在一定的距离下才会看清物体,并无调节功能。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寻找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人工晶体。注入式人工晶体恰好符合此要求,是提高视觉质量的方法之一,目前正在动物实验阶段,尚未应用于临床。更加先进的SmartIOL人工晶体的调节作用更加接近人的眼调节功能,虽然这种人工晶体离临床应用有很大的距离,但这种人工晶体会代表了人工晶体的发展方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散光矫正人工晶体:自从1992年Shimizu等人发明的Toric人工晶体以后,相继又有多种此类人工晶体的涌现。该种人工晶体不但能有效的矫正白内障手术后的散光,又能明显的提升白内障手术后的视觉质量。随着手术设备和技术逐步完善,不仅要提高视力,还要重视白内障患者的生活与视觉质量。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白内障手术全过程

白内障的手术流程大体是:术前三天左右开始使用抗生素滴眼液,维持眼睛无菌的环境,避免感染的发生,术前一天要完善眼睛相关的检查,包括眼球A、B超、人工晶体测算、OCT等等,术前当天早上需要进行泪道冲洗以及结膜囊冲洗。手术以后需要常规使用抗生素药物控制局部感染的发生,比如氟米龙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术后一周左右视力恢复稳定,一个月左右可以停止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手术的过程大体是指用超声波的能量将晶状体粉碎吸除,然后植入人工晶体,手术的时间大约需要30分钟左右。

治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应该根据白内障的程度,视力影响程度及眼内情况全身情况综合决定,如果只是晶体周边皮质混浊,对视力影响较小,可以暂不考虑手术治疗,建议滴用抗早期白内障的眼药水,如果是晶状体瞳孔区出现了浑浊,对视力影响较大,眼底无明显病变,可以考虑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提一定是在全身情况佳的条件下进行手术,这样手术效果才能很好,术后按时用药,并注意术后护理。

白内障做什么手术

白内障是指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者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白内障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位于全球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那么患者如果出现白内障,目前临床上没有药物能够有效的阻止或者是逆转晶状体的混浊,手术治疗仍然是各种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手段,我们通常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术术或者是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通过手术治疗,患者在手术之后都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般来说,患者得了白内障,我们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进行术前检查,术前准备,然后采取手术,患者的视力都能够得到正常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