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海教授专栏之诊“胃气脉” 之我见

  在中医脉诊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诊胃气脉”。在民间有一个习惯,对于一些慢性危重病人,其家属往往会请中医先生拿一下脉以决断生死或弥留时日,这就要看中医先生的指下功夫了。

  “诊胃气”确实有助于断生死,中医都知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但究竟什么是胃气,如何判断胃气之有无,在脉象上又如何去感知,千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们先看看下面有权威代表性的各家论述。

  《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察其脏腑,以知死生之期,真脏脉见者,邪胜,死也”。意思很明确,任何情况下,只要出现了真脏脉,即是死证。

  《素问•中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在病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所谓虚里,是由胃腑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由胃上行,贯通横膈,连络肺脏后,向外分出,布出左侧乳部下方,即相当于心尖搏动的部位。

  宋•崔嘉彦《四言举要》说:“脉贵有神,不可不察”。在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脉贵有神”。因为有神即是有根,有根则说明胃气尚存。

  金•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说:“脉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脉既病,当求其中神之有无与焉。……脉中有力即有神也”。

  明•李言闻在《四言举要》中说:“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他在最后列举了几大死脉之后说:“真脏脉既形,胃气已无”。几大死脉即真脏脉,真脏脉现,即无胃气也,无胃气则死。

  明•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莢

  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意即久病之人,如出现虚浮无力之脉,预后不良。

  清•周学霆《三指禅》认为:“缓即为有神也,方书乃以有力训之,岂知有力未必有神,他在《有胃气者生》中又说:“四时之脉,和缓为宗,缓即为有胃气也”。周氏也认为,有胃气之脉,即是有神之脉。

  当代学者黄世林、孙明异编著的《中医脉象研究》中也说:“胃指脉势和缓,往来从容,不快不慢,脉律不乱;神指脉道柔和,应指有力。

  河北中医药大学李士懋教授在《脉学心得》中指出:“若脉过于强劲搏指,不得作实脉看,恰为胃气衰败,真气外泄之脉”。所谓真气外泄之脉,即指真脏脉也。

  当代脉学大家周楣声教授在《周楣声脉学》中鲜明地说:“尺脉不绝为有根,隐伏曰无根”。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明确了几个关键词,即有根、有神、有胃气,真脏脉现等。笔者就这几个关键词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余以为,首先我们要剔除真脏脉现的讨论。因为脉无根、无神或无胃气虽然说明病情已经到了极危重阶段,或者说难有回天之力了,但此时病人的生存空间则可能还有两三日,三五日甚或更长时间,在这个空间并不是完全没有逆转的生机。而真脏脉现往往是雀啄脉、屋漏脉、弹石脉、解索脉、鱼翔脉、虾游脉和釜沸脉等七大怪脉的最后阶段,说明死亡已经来临,生死已在须臾之间,生机已绝,医生束手。病人家属已经知道了必然结果,不再有预测时日之求,因此我们在此讨论真脏脉就毫无意义了。

  排除真脏脉后,就只剩下有根、有神、有胃气了。其实,有根有神就是有胃气,这是同一个概念。实际上,我们只要弄清有根,有神就行了。以笔者的认识,结合临床实践之感悟,认为判断胃气之有无,用两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根据尺脉之有无,结合临床来乘除。余以为这两句话比较客观、合理。因为尺脉之有无是由许多客观因素所决

  定的,往往也会出现一些一时的假象,比如循环衰竭,严重脱水,触电休克等,都会出现周围脉搏摸不到的情况,而这些病人如果救治及时,大多可获成功,此时如果贸然认定尺脉无而胃气绝,岂不贻误病机。因此,必须结合临床才可能得出比较客观、正确的判断。

  这也符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比如说一些慢性的严重器质性病变到了最后阶段,结合脉象就不难判断了。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和承认“脉贵有根,有神,有胃气”的客观存在,但要理智地把它放到对病人的整体状况认识中去,这样更符合中医学的辨证观和整体观。

  不过,以尺脉之有无来判断胃气之有无可能会带来新的疑问。因为尺脉属肾所侯,怎么又可能反映与胃气有关呢?我们知道,肾是中医学的一个功能单位,它除了分清泌浊和排尿功能以外,还包括现代医学的肾上腺皮质、髓质以及生活、生殖等机能。血液循环,血流动力学与肾及肾上腺皮质、髓质均有重大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心脏的传导和射血功能。肾上腺机能不足或全身的生理、生活机能衰惫时,不但桡动脉的远心端如寸关等部不能充盈,就是近心端的尺部也同样难以触及,这是很好理解的。而肾和肾上腺的系列功能之存在全赖于胃气的濡养,胃气的存在决定着全身所有机能的正常发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所以胃气绝则尺脉无就不再费解了。

  中医脉学博大精深,“诊胃气脉”也是百家争鸣,见仁见智。笔者不避学浅智愚,和盘托出己见,供方家一哂。

胃病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胃病丸

如果患者有食欲不振,便秘,恶心,呕吐,脾胃虚弱等症状的话可以吃胃病丸。所以如果患者患有胃病服用药物效果是很好的,除此之外还可以服用一些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的药,比如奥美拉唑等。患者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多锻炼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使患者得胃病的几率大大减少。胃病丸是由中药合成的一种复方制剂,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按照说明书来进行使用服。用药物期间要注意饮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品,要戒烟要戒酒,避免对胃黏膜的损伤进一步加重,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有没有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如果出现有腹泻的表现要做个大便常规检查。胃病丸,健脾化滞,理气止呕。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脘疼痛,气逆胸满,倒饱嘈杂,嗳气吞酸,呕吐恶心,宿食停水,食欲不振,大便不调。

胃病丸

你好,胃病丸里面都是中药成分,包括槟榔、香附、枳壳、陈皮、砂仁六神曲、山楂、谷芽、麦芽、桔梗、白扁豆、厚朴、黄连、瓜蒌、鸡内金、萝卜子、枳实、吴茱萸、茯苓等。胃病丸具有健脾消食化滞、理气止呕的作用,对于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所导致的胃脘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嗳气、食欲减退等症状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本药品不适用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胃阴虚证。对于胃病的患者,可以通过服用一些奥美拉唑等药物来进行缓解的,但是具体的治疗药物需要根据引起胃病的原因来进行,确定胃部疾病包括的方面是比较多的,例如出现胃溃疡或者是出现胃糜烂时都是属于胃部疾病的,但是所使用的药物上也会出现有所差异,所以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之后再进行用药。

胃病患者胃酸过多怎么办

胃病患者胃酸过多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现象,胃酸多可能是胃酸本身分泌过多,有人是高胃酸分泌的体质,这样胃酸过多就容易造成胃酸反流,引起反流性食管炎或者由于酸水过多,导致黏膜的损伤出现胃疼、胃黏膜的糜烂,甚至严重的时候可以出现溃疡,中医讲无酸不作疡。所以在慢性胃病的患者,如果出现胃酸过多的情况下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您可以服用西药,西药里面一种是PPI类的叫质子泵抑制剂,也就是临床上常用的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潘托拉唑诸如此类的药,能够有效的抑制胃酸分泌,除了这一类还有一种叫HR受体拮抗剂,也是治疗胃酸分泌过多的,还有一类药物是中和胃酸的,比如铝碳酸镁片、铝镁加混悬液,它都能够有效的中和胃酸对黏膜起到保护的作用,这些是西药的治疗,如果用中药治疗,我们中药里面也有很好的理气和胃通降,抑酸护膜的药物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达到临床治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