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因学认识误区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种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的性传播疾病,但在尿道分泌物中找不到淋球菌,培养也无淋球菌生长。其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目前,人们对此病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有必要纠正一下人们的错误认识。

病因学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不高,远远低于淋病。

正确: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在我国,发病率目前仅次于病、尖锐湿疣,位居性传播疾病的第三位。在欧美国家,近10-20年内,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实际上已达到淋病的4-5倍。我国近几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1998年调查占性病的第三位,目前仍呈继续上升之势。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及衣原体间的混合感染也在上升。

非淋菌性尿道炎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0-24岁,其次为15-19岁和25-29岁。女性高于男性。调查研究表明:发生衣原体感染与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学、性行为方式及避孕方式等多因素有关。年轻的妇女中宫颈衣原体的分离阳性率明显高于年长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前者也高于后者;年轻男性也高于年长者;在某些国家的少数民族及美国黑人中衣原体的感染率较高;多性伴是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与泌尿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呈正相关。

误区之二:非淋菌性尿道炎都是由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正确: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占15%-40%)和支原体(10%-40%),但不单纯是这两种微生物,其它一些微生物(约占20%-40%),如阴道毛滴虫、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白色念株菌、兰氏鞭毛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杆菌、酵母菌等与非淋菌性尿道炎有关。

误区之三:所有的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都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

正确:沙眼衣原体中的沙眼生物型变种中D-K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属中以解脲支原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关系较为密切。流行病学认识误区

淋病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如何确诊淋病

淋病的确诊有以下几个步骤: 1.首先需要病人的性接触史,病人有没有不洁的性交史,性乱史,双性史等,和一些密切的性行为, 2.再一个就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出现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反应,男性出现尿道的尿急,尿痛,尿频和尿脓,女性病人尿道炎症状和宫颈炎的症状,这时候她的外阴会有大量的白带,白带分泌的增多, 3.化验室检查,我们通过给取病人的分泌物进行染色,显微镜观察,发现淋病双球菌,然后通过培养来确定淋病双球菌,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确定病人是否患有淋病,是确定病人患有淋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

淋球菌感染就是淋病吗

淋球菌感染以后,往往大部分病人发展成淋病,也就是说男性患者有泌尿生殖系统的症状。 也就是临床上常说的尿急,尿频,尿痛,尿脓的出现,女性患者可以出现这些症状,还有宫颈炎的症状,但是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可能没有出现这么典型的临床表现,通常我们叫做隐性感染者,也叫做他带菌者,往往这种没有症状的带菌者,在他的泌尿生殖系统和宫颈的部位含有大量的淋球菌,使他成为一个传染源,如果他跟别人发生性关系,就可以造成病人的淋病感染,所以说隐性带菌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染源。

淋病属于几类传染疾病

在我们国家传染病防治法当中,分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淋病在性病当中属于乙类传染病,是需要法定上报的传染病。 我们目前法定上报的传染病包括梅毒,淋病,艾滋病等,但是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制定了性病传染病报告制度,目前主要是梅毒,淋病,艾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作为我们性病的法定上报的疾病,临床医生发现病人患有这几种传染病的时候,就要进行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