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消化不良 中医有妙招

消化不良、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对这类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为此我们走访了天津一家中医学院陈主任医师,请他谈谈中医药对消化不良、腹泻的认识及其预防与治疗。

问:中医对消化不良、腹泻是如何认识的?

陈:消化不良、腹泻多归属于中医的“胃痞”、“腹痛”、“呕吐”、“泄泻”等病症中。“胃痞”是指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症。“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对于以上病症,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脏寒生满病”,“湿胜则濡泄”。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有相关疾病的辨证施治。汉以后历代医家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法和方药。

问:导致这些疾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陈:中医认为,导致这些病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感受外邪,如暑、湿、寒、热等外界不正常的气候。2、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温凉失宜、饮食不洁之物等。3、情志失调,如烦恼郁怒、忧郁思虑、精神紧张。4、脏腑虚弱,多见于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多因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或素体不足,或年老体弱所致。

问:如何治疗这些疾病呢?

陈:中医治病是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辨证施治。不论是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还是腹痛、呕吐、泄泻,如果兼见有发热、恶寒、头身痛等,多属外邪所致,用解表疏邪的方法,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如果兼见有嗳腐酸臭、不思饮食,或吐泻后反觉舒适、舌苔厚腻,多属饮食积滞,用消食化滞的方法,可用保和丸;如有胸胁胀满、烦闷不舒、嗳气频作、饮食减少,每因情绪波动或精神紧张而症状加重、脉弦等,多属于肝郁气滞,应疏肝解郁理气,可用舒肝丸;如果兼见有胸闷、头身重、口中粘腻、不思饮食、痰多、舌苔腻等,多属于痰湿内阻,用除湿化痰的方法,藿香正气软胶囊很适合;如果兼见有病情时轻时重、食欲不振、面色少华或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脉弱等,多属于脾胃虚弱,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可用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如果兼见有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食少乏力、腰膝酸软或见下肢浮肿、脉细弱等,多属于脾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

问:平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预防消化不良、腹泻等病的发生?

陈:平时应随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居处冷暖适宜,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一日三餐要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饮生水,宜食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忌烈性酒和过量饮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注意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这样才能预防消化不良、腹泻等病的发生。

消化不良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消化不良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罗马标准,符合以下标准,即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第一,存在下述一项或多项临床症状,包括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中上腹部疼痛、中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第二,病程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三个月症状符合上述的诊断标准。第三,需要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做胃镜检查。还要注意,一定要除外其他一些病变,比如各种胃肠道疾病、肝胆胰腺疾病、肾脏病、糖尿病、风湿性疾病等,才能诊断。

消化不良表现

小儿消化不良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主要的症状有腹部疼、胃胀、嗳气,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佳,严重时可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孩子的生长。部分患者儿童可能出现神经方面的问题,如神经萎靡、容易烦躁等症状。当表现明显时,可以适当的服用增进胃动力的药物和抗酸药物如铝碳酸镁等。

孕早期消化不良

孕期的消化不良,主要是由于孕妇体内激素的分泌影响,因为孕激素含量会有所增高,所以就会导致胃肠道的蠕动减弱,胃酸的分泌减少自然就会有消化不良。孕妇消化不良是一种孕期的正常反应,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如果不严重的话,一般不需要特别的担心。一旦出现了消化不良,可以吃一些酸味的食物是能够有助于消化的,同时可以吃一些淀粉类的食物或者是少食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