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候包括痞满、胃脘痛和嘈杂。

(1)痞满证:痞满主见于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本证临床需辨别虚实寒热。痞满以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利者为虚,能食而大便闭者为实;痞满时减而喜按者为虚,痞满无时或减,或兼有疼痛拒按者为实。

脉弦急而滑,骤然胸中痞闷,乃肝气与食滞而成,为实;脉弦,或沉弦,或涩,或虚大无力,气口为甚,此日久脾胃受伤,或过服克伐药物所致,为虚。胸膈痞闷而寸口脉沉滑、或迟滑者为热;舌苔白腻,或薄白,舌质淡,脉沉迟、沉涩,口不渴或渴不思饮而痞满者为寒。

(2)胃脘痛:主见于溃疡型消化不良,临证需分清寒热,辨别虚实与气血的不同。

1)辨寒热:寒性凝滞收引,故寒邪犯胃之疼痛,多伴脘腹胀满拒按,纳呆,苔白,脉弦紧等症。脾胃阳虚之虚寒胃痛,多见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等症。热结火郁,胃失通降的胃痛,多伴烦渴思饮,恶热喜凉,溲赤,便结,苔黄少津,脉象弦数等症。

2)辨虚实:胃痛而胀,大便闭结不痛者多实;痛而不胀,大便不闭结者多虚;喜凉者多实;喜温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饥则腹痛者多虚;脉实气逆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衰者多虚;用补法治疗不效者多实;用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3)辨气血:胃痛有在气在血之分。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凡病属气分者,多见既胀且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聚散无形,此乃无形之气痛;凡痛属血分者,多见持续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此乃有形之血痛;其他如食积、痰阻,亦属有形疼痛之列。

4)嘈杂证:主见于反流型动力性消化不良。林佩琴《类证治裁·嘈证》认为:“若胃过燥,则嘈杂似饥,得食暂止,治当以凉润养胃阴,或稍佐微酸;若热病后胃津未复,亦易虚嘈,治当以甘凉生胃液,或但调其饮食;若胃有痰火,或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酸非酸,似辣非辣,治宜温通;但由脾胃饮食不化,吐沫嗳腐,治宜健运。”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功能性的消化不良主要是由于食入不洁的食物、生冷的食物、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及肠道的炎症所导致的肠道黏膜充血、水肿,使其消化、吸收能力明显下降,而形成的一系列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上腹饱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和胃潴留的症状;二、腹部饱胀不适、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疼痛、腹部肠型或蠕动波,还可出现腹部肿块;三、大便性状的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稀不成形、出血和大便变臭的表现;四、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发热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上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抑制胃酸,常用的有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等。第二点,促进胃动力的药,比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第三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现在治疗多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比如甲硝唑配合着四环素,或者是甲硝唑配合着青霉素,或者是氧氟沙星等等。应该应用一些胃黏膜的保护剂,比如常见的有果胶铋、麦滋林。功能性消化不良更多是以患者的功能失常为主,而没有明显的胃部的疾病的改变,所以治疗起来效果还是很好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2个亚型,治疗不一样,包括上腹痛综合征,一般用PPI即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还有一个叫做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是餐后饱胀和早饱的症状,一般用促动力药治疗。但是用胃镜以及生化或者CT、B超检查没有发现明显器质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以及早饱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