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或者隐性感染者,引起甲肝的甲型肝炎病毒(HAV)存在于患者的粪便、血清、胆汁以及肝细胞浆中,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均可引起流行,患者多有食欲减退、疲乏、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其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如下:

甲型肝炎病毒(HAV)经口进入人体后,由肠道进入血液,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约1周左右后进入肝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2周后由胆汁排出体外。HAV在肝内完全复制的同时,亦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低浓度的病毒血症,其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多认为在感染早期,由于甲型肝炎病毒大量增殖,使肝细胞轻微破坏,随后细胞免疫起到重要作用。在感染后期抗HAV产生后可能通过免疫复合物机制使肝细胞破坏。

甲型肝炎的基本病变与其他肝炎类似,以肝损害为主,肝外器官可有一定的损害,表现为弥漫性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甲肝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甲肝窗口期

典型的发病会出现乏力、食欲下降、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肝区隐痛、腹部饱胀、黄疸等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警惕存在急性甲型肝炎发病的可能性,要及时的做出合适的处理。甲肝的窗口期一般是一周左右,一般认为感染甲肝病毒在几天之内就可以刺激身体产生针对甲肝病毒的IgM抗体,一般一周就可以检查发现存在IgM抗体阳性。但是是否会出现发病,跟个人身体状况有很大关系,有些人群因为身体状况较好,仅仅表现为隐性感染,不会出现肝炎发病,也有些病人因为身体状况较差,就有可能出现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发病。

甲肝注意事项

甲肝和乙肝的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的劳累,避免熬夜,严格的戒烟戒酒。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多,所以一定要进行定期的随访检查,有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需要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等综合治疗。甲肝是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的,针对患者的病情,可以酌情进行消化道隔离,针对患者的粪便,要进行特殊的消毒处理。

甲肝igm

也要注意,少数病人由于存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检测甲肝抗体IgM会出现假阳性。临床上部分患者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还有的病人会出现黄疸,表现为尿色发黄、眼球发黄、面色发黄。以上健康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由专业医师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