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四季养生之关于饮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但保健知识的缺乏成为一大苦恼。如何合理地调配饮食,使之更有利于人体健康、滋补养生,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饮食养生是我国中医一个重要的传统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今天,名医在线小编就曲黎敏教授四季养生跟大家分享一下。
1.食物为什么最重要?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富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藏气法时论》,“药补不如食补”,古代的药都叫做毒,毒字,草生得特别浓密。“是药三分毒”,毒指的是偏性,食物和药相比,用其平和之气。中药的采摘时间很重要,偏性是用它的气,菊花茶是秋天和冬天生长的花,是金、水二气,补肺和肾。它败火,败的是肺火和肾水的火。大拨种植的药,不按节气采摘,药效就会有问题。
药是用来赈灾的,不能天天吃,救急不救贫,当有了病,即出现了阴阳偏盛的问题,药临时来帮一把。食物是天天可以吃的,人体可以吸收的。身体要健康,一定天天要吃饭,健康是一个积精累气的过程。气、精要一点点攒起来,才可以补益身体。人体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都是藏元气的地方。所有中药书中都一句话,叫做没有一个药入奇经八脉,没有一个药可以补元气。只有食物可以补益元气。
2.中国人的饮食习性
中国人饮食讲究和谐圆融,吃饭用圆桌,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不分贵贱尊卑。中国文化中喜“社稷”,在古代,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传统文化中不是鼓励喝牛奶,而是喝小米粥。小米虽粒小,但它是种子,是可以发芽的,中国古代文化注重食物的生发食习性以纤维性食物为主,所以使用筷子,也体现一阴一阳,动为阳,不动为阴。“道日用而不知”。使用筷子和走路都是阴阳。你可以不懂它,但不能背道而行。西方人用刀叉,肉食为主。鱼生火,肉生痰,所以喜欢喝大量冷水,来去胃中的燥火。慢慢在身体中形成一种湿气,容易壮大和肥胖。
名医在线专家提醒:
冬季阳虚阴盛,宜食温性食物,以食物热气治寒,常见的温热食物有:牛肉、羊肉、狗肉、鸡肉、桂圆肉、枣、蛋类、山药、猪血、糯米、韭菜等。一般人认为热性食物食越多就越能御寒,这种认识就不太全面。大量地进食辛热之品,一方面会内扰阳气,使之外泻,另一方面会使热积于内,形成痰热淤血,至春引发温病,或者诱发宿疾。故热性食物不可过食。
冬季虽然以温热的食物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凉性食物彻底划清界限。这是因为冬季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再加上冬季空气干燥,人们活动量相对不足,非常容易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如果再过多地食用羊肉、狗肉等温热性的食物,非常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表现为上呼吸感染、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便秘等,因此,冬季脾胃功能正常的朋友不妨适当摄入点冬瓜、黄瓜、芹菜、香蕉、梨等凉性的果蔬,以及时起到“灭火器”的作用。当然,脾胃虚寒或阳虚患者还是要和凉性食物保持距离的。
天气渐冷,大家不仅要注意保暖,更要关注养生,珍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