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药物性哮喘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不同的药物可能通过同一发病机理而引起哮喘,而有时一种药物则可能通过几种不同机制诱发哮喘,目前认为药物诱发哮喘的机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变态反应: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和以普鲁卡因为代表的引起哮喘发作的机制就是通过有特异性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诱发支气管痉挛,因此常同时伴有荨麻疹,或过敏性休克。此外阿司匹林诱发的哮喘也被许多作者认为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但仍然有较大争议。由含碘造影剂诱发的哮喘也属于一种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碘制剂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有人认为药物性哮喘的发生也可能Ⅲ、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2、抑制环氧化酶:是阿司匹林性哮喘的主要机制之一。阿司匹林类药物诱发哮喘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ycloxygenase,COX),包括抑制COX-1和COX-2,结果花生四烯酸向5-脂氧化酶途径转化,在5-脂氧化酶作用下花生四烯酸被大量转化为硫肽白三烯(LTs),LTs可诱发支气管痉挛。此外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还可使具有松弛气道平滑肌作用的PGE生成减少。

3、正常药理作用;应用心得安等β-受体阻断类药物可能导致哮喘剧烈发作,其机制是心得安的正常药理作用阻断β-受体本身就可以诱发哮喘。此外,组织胺、乙酰胆碱因其本身药理作用也可诱发哮喘。

4、药物对呼吸道粘膜的局部刺激:垂体后叶粉剂,色甘酸钠,痰易净,某些糖皮质激素气雾剂和粉雾剂等吸入可以诱发哮喘,主要是因为吸入上述药物可对气道粘膜局部产生直接刺激作用引起气道平滑肌痉挛。

5、β-受体阻断作用:过量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时,其中间代谢产物——3甲氧基异丙肾上腺素对于β-受体具有阻断作用,故可诱发哮喘。6、补体活化学说:Till等证实泛影葡胺等碘造影剂可以在体外激活少数患者的补体系统。其机制是含碘造影剂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引起Ⅻ因子活化,造成凝血血块溶解,补体激活系统启动,释放过敏反应毒素,使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导致Ⅰ型变态反应发生,造成气道平滑肌痉挛,粘膜肿胀,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引起哮喘。

7、乙酰化理论:某些药物可使体内蛋白质发生乙酰化成为变性蛋白,机体对于这种变性蛋白可产生抗体,从而引起变态反应。

8、结构相似学说:该学说是Kounis提出的,其主要认为许多可诱发哮喘的药物都有类似的苯环结构,当这些药物经血液循环到达肺脏时可以引起支气管痉挛。

哮喘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变异性哮喘和哮喘区别

主要的区别在于症状主要表现为刺激性的干咳,夜咳比较明显,常在接触冷空气、刺激性气体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以后,咳嗽会有明显的加重或者是发作。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患者,常没有喘息、气促等,典型的哮喘症状。

变异性哮喘和哮喘区别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指咳嗽为唯一的主要症状,并没有喘息气急等典型的哮喘症状,咳嗽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以干咳为主,少痰,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油烟,冷空气刺激。典型的哮喘是指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与接触变异源冷空气有关,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的或弥漫性的哮鸣音。一般的止咳药物,或抗生素治疗无效,但是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或吸入型的糖皮质激素,则对咳嗽有效果。

重度哮喘

重度哮喘表现为在数分钟内患者就可以出现发作性的伴有哮鸣音的呼气相的呼吸困难,如果持续加重,气管及支气管闭塞,肺部没有有效的通气,哮鸣音反而会减弱或消失,表现为沉默肺,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此时患者可以出现颜面部、口唇及甲床发绀、心动过速、焦虑、烦躁、大汗淋漓,甚至嗜睡、意识模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有哮喘的疾病,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同时也要做好预防哮喘的发生,尽量避免接触冷空气,也要避免出现受凉感冒的情况。如果是严重的哮喘,除了给患者使用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进行治疗。很多支气管哮喘患者之所以非常严重,甚至造成生命危险,是因为他们没有进行规范治疗,或者治疗后没有规律随访,不能使用正确方法控制哮喘,所以才出现哮喘比较严重。支气管哮喘应规范吸入药物,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90%以上的患者都能很好地控制,真正严重到危及生命的哮喘可能只有少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