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病药物治疗历程

抑酸剂推陈出新1976年Black博士在英国开发出第一代H2-RA药物西咪替丁(泰国美、甲氰咪呱),用于治疗溃疡病取得了显著疗效。此后,第二代药物雷尼替丁(1980)问世,它疗效高,副作用小,优于西咪替丁。第三代药物法莫替丁(1985)问世,它抑酸作用更强,因而用药量更小,副作用更少,安全性更高。以后又开发出新的H2-RA药物扎尼替丁、罗沙替丁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质子泵抑剂(PPI)的问世并用于临床,是溃疡病治疗又一重大突破。此类药物抑酸作用更强更持久,不良反应少,疗效更高。据报道,用PPI治疗4周,胃溃疡愈合率达75%~85%,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达85%~95%。第一个投放市场的PPI是奥美拉唑(洛赛克、奥克),1988年上市,迄今仍是此类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药。

屏障概念浮出水面

随着对溃疡病研究的深入,产生了第二个理念:黏膜屏障如果能保持完整的健康状态,也就不会形成溃疡。黏膜屏障的概念最初于1933年提出,1977年Silen等进一步指出黏膜屏障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且是一个功能性概念,具有动态变化性。Shay-Sun于1961年提出“平衡学说”,认为胃肠黏膜的攻击因子如胃酸、酒精、药物等,与胃肠黏膜的诸多防御因子之间,如能处于平衡状态,黏膜就能保持完整健康;如失去平衡,攻击因子增强或防御因子削弱,或两者兼而有之,则黏膜受损害,可形成溃疡。随后开发出一批增强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与防御能力的黏膜保护剂,如胃膜素、麦滋林-S、枸橼酸铋钾(德诺,得乐)、前列腺素制剂等,目前常用的还是兼有点抗酸作用的硫糖铝和铝碳酸镁(达喜)。

根除Hp减少复发溃疡病治疗上的一大难题是它的易复发性。据报道在第一次治愈后的两年内复发率高达60%~80%,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更高于胃溃疡,以至国外不少学者提出“一旦溃疡、终身溃疡”的悲观论点。直到1983年证实了幽门螺杆菌(Hp)在胃内的存在和它的致病性,对溃疡病病因学的认识才取得新的突破。随后的大量研究取得共识: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因素,与胃癌的发生也有着密切关系。据有关资料,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感染率更高达90%~100%。根除Hp的治疗不仅可加速溃疡愈合,而且可使约90%的患者不再复发。流行了90多年的Schwarz著名理念得到了重要补充,变成“无酸,无Hp,便无溃疡”。于是,对Hp阳性溃疡病患者的治疗,根治Hp就成了首要任务。但是,根治Hp的难度正在随着耐药率上升而逐渐加大,无论是三联或四联的药物治疗,以及有一线、二线的根治方案,都达不到100%的根除率。这与医生常用单药滥杀Hp不无关系,因此,根治Hp一定要强调规范用药、合理疗程。目前,Hp疫苗的研制是人们控制Hp感染的新希望,人们正期待着它早日问世。

胃溃疡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胃溃疡定义

主要是因为生活饮食不得当或是其他因素持续作用,体质减弱,造成胃黏膜形成炎症,炎症持续存在形成糜烂,糜烂的进一步发展,黏膜缺损超过了黏膜肌层,就被称之为溃疡。生活饮食需要注意忌口,适当运动,增加体质,吃饭时七分饱,细嚼慢咽,生活饮食规律,逐步调整,慢慢恢复。另外,还需要增加胃肠道黏膜的保护,增加胃肠道动力,减少胃酸在胃内残留的时间,减少对胃溃疡的刺激。

喝酒胃溃疡

适量饮用低度酒,能增加胃部血液的血流量,但长期或一次大量饮用烈性酒,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身体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让它健康。饮酒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酒精-乙醇属于有机溶剂,它可直接造成胃粘膜损伤,空腹大量饮酒对胃的损伤更加严重,胃镜检查显示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和溃疡形成,严重者可发生粘膜出血。病人多有疼痛、呕吐等症状。2、长期饮酒的人,因酒精和饮食结构的不同,可使胃内酸性环境发生变化。由于细菌的繁殖,亚硝胺类物质增多,可能引起胃癌或加速溃疡恶变。3、经常大量饮酒可造成全身抵抗力下降,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减弱,容易被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造成溃疡。4、原有溃疡或陈旧性溃疡经酒精侵蚀,可致溃疡复发,久治不愈,严重者发生出血、穿孔等。

胃溃疡输液

同时在治疗溃疡的时候,一定要看幽门螺杆菌是阴性还是阳性,如果幽门螺旋杆菌是阳性的,要同时配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这样子胃溃疡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修复,并能减少其复发的可能性,以防反复的溃疡,而造成局部病理性质的改变,最后发展成肿瘤的隐患。奥美拉唑是一个ppi,也就是质子泵的抑制剂,在治疗胃溃疡的时候,它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升胃内的酸碱的程度,减少胃酸的分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所以它很重要的。同时大家吃饭要注意,一定要吃清淡、好消化的饮食,减少一些对胃黏膜刺激药物的使用,并且要戒烟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