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对于梅毒大家并不陌生。对于先天性梅毒也一定有所了解,知道其是一类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并且相当的难治愈,但是我们是否对于梅毒的发病机制和原因有所了解呢?下面的话为大家描述下先天性梅毒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发病原因】

1.传染源传染源是现症梅毒患者及隐性梅毒孕妇。梅毒螺旋体可通过完整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内。早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病程的进展传染性越来越小,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受染的情况较少见。

梅毒螺旋体细长,5-15×0.1-0.2um,形似细密的弹簧,螺旋弯曲规则,平均8-14个,两端尖直。电镜下显示梅毒螺旋体结构复杂,从外向内分为:外膜(主要由蛋白质、糖及类脂组成)、轴丝(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圆柱形菌体(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及胞浆内容物),一般染料不易着色。梅毒螺旋体有生活发育周期,分为颗粒期、球形体期及螺旋体期,平均约30小时增殖一代,发育周期与所致疾病周期、隐伏发作及慢性病程有关。梅素螺旋体抗原分为三类:

1.螺旋体表面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凝集抗体及密螺旋体制动或溶解抗体,后者加补体可溶解螺旋体。

2.螺旋体内类属抗原: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与非病原性螺旋体有交叉反应。

3,螺旋体与宿主组织磷脂形成的复合抗原:当螺旋体侵入组织后,组织中的磷脂可粘附在螺旋体上,形成复合抗原,此种复合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磷脂的自身免疫抗体,称为反应素(Aegagin),可与牛心肌或其他正常动物心肌提取的类脂质抗原起沉淀反应(康氏试验)或补体结合反应(华氏试验)。

1981年,Fieldsteel等采用棉尾兔单层上皮细胞,在微氧条件下培养成功,在人工培养基上尚不能培养。

梅素螺旋体对温度、干燥均特别敏感,离体干燥1-2小时死亡,41℃中1小时死亡,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2%石炭酸中数分钟死亡,对青霉素、四环素、砷剂等敏感。

2.传播途径胎盘途径是先天性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可以在妊娠4个月后由于绒毛膜细胞滋养层的萎缩,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染。近几年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在妊娠早、中、晚期均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发病机制】

人群对梅毒普遍易感。至今对梅毒的致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梅毒螺旋体自母体内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后,在胎儿的肝、脾、肾上腺等内脏组织中大量繁殖,释放入血,可引起皮肤、黏膜、骨骼、血液、内脏等病变,严重者可致流产、早产、死产。主要病理改变有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致管腔闭塞,远端局部坏死或干酪样改变,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使器官结构和功能受损。

总之的话对于先天性梅毒的患者来说主要是母体原本感染梅毒螺旋体导致的,所以说这种先天性的梅毒患者只能是从母体怀孕前进行抑制的,不然是根部无法预防的。

梅毒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二期梅毒

一期 梅毒未得到治疗的患者,一般于感染后6周至6个月就会发生二期梅毒。二期梅毒的症状和体征是:一般持续数周后,便会自行消退,如没有得到治疗,l--2年内常可复发。梅毒总共有三期,一般到了二期是比较难治愈的,但是如果积极治疗,也还是有可能治愈的,梅毒二期如果在一两年内没有及时处理,就会转移到第三期,治疗期间要作息规律,不要发生性关系。二期梅毒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头晕、关节酸痛、丘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口腔粘膜白斑、扁平湿疣等。

梅毒如何分期

梅毒的分期主要分为三期:一期表现为硬性下疳为主,二期主要是以发展性的一些皮疹为主,包括各种梅毒疹以及扁平湿疣,三期即晚期梅毒,这种情况下可以出现很多组织器官损害包括神经梅毒等,这个时候组织破坏性比较强。梅毒的分期在很多教科书上写的都很清楚,但实际上有的时候医生并不能明确地判断病人究竟在哪一个期,因为知道病人什么时候感染的,又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需要医生综合去判断梅毒究竟是处在一期、二期还是晚期。梅毒的分期对于治疗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抓住一期或者二期的治疗才能有效的减少三期的发生。

一期梅毒症状

还可出现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在腹股沟附近淋巴结,如果出现上诉症状建议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防止该病进一步发展引起其他并发症。梅毒一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外生殖器,特点是在阴茎冠状沟、龟头等处会有小片红斑,逐渐形成硬结,并形成溃疡。一期梅毒的症状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发生才生殖器部位,主要表现为生殖器部位发生无痛性的溃疡俗称硬下疳。腹股沟部位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一期梅毒传染性还是比较强的,因为一期梅毒会有大量的螺旋体。一期梅毒属于早期梅毒,患者症状比较轻微,会在生殖器部位出现红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水泡。随着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侵袭,后期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