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血病引发的社会与心理问题

白血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对小儿白血病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开展较晚,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儿童白血病的诊疗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专家指出,现代治愈的概念已不仅仅是达到生物学治愈(即临床治愈),而且还要达到心理学和社会学治愈。因白血病所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重视。白血病将造成患儿及其家庭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改变他们今后的生活方式。不同年龄的患儿对白血病的反应不同。五岁以下儿童主要担心与父母分离以及治疗引起的疾病。年长患儿更关心治疗对身体的影响,如脱发。患儿对自己患病常感到不解,少数患儿由于绝望而自暴自弃,拒绝治疗。家长对白血病的最初反应是极度的恐惧,随之可能产生绝望情绪,茫然不知所措,继而对孩子患病感到不解和自责,想方设法寻找原因。由于急切需要治疗,常导致乱投医。多数人仍错误地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所以一旦获得缓解,往往又会怀疑当初是否诊断错误,个别病人甚至因此自动停药。家长对患儿的同胞以及今后生育的孩子是否也会患白血病极为关心。多数家长对患儿有自责感和负罪感,这往往导致对患儿的百般依从和溺爱,而这又将造成患儿日后的社会适应性障碍。多数患儿和家长经过一段时间,心理逐渐适应。要停药前或停药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担心复发,又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沉重的精神,心理压力常常使家庭矛盾激化,甚至导致父母离婚,这又将使患儿受到更大的心理打击。社会上对白血病的错误观点及心理反应,也会加重患儿的精神创伤。文献报道半数的白血病患儿家庭成员需要心理治疗。白血病患儿在入托,入学,升学以及日后的就业,恋爱,结婚,生育等方面容易受到歧视。家长,亲戚和朋友出于对患儿的关心,经常过多地限制患儿的活动。这往往使患儿失去进取心,易于满足,性格多内向,社会交往减少。研究证实,体力和精神活动与白血病的病程之间无明显关系。因此,在患儿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鼓励患儿学习或上学,尽量做一些家务,参加社会活动。医务人员应及时发现患儿的心理变化,理解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倾听患儿和家长的诉说,给予真诚的安慰,满足他们的合理愿望。目前,白血病仍是一种治疗非常困难的恶性肿瘤,因此需要全社会对白血病患儿关心和支持,社会各界应当正确看待白血病患儿,给予充分理解,温暖和关怀,帮助白血病患儿和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白血病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白血病潜伏期

白血病一般是没有潜伏期的,如果患者有高危的因素就有可能会导致白血病的发作。临床上白血病发生主要跟以下几种因素有关系。第一可能跟患者体内基因突变有关,体内存在白血病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得病。第二可能跟家族遗传有关,家族中有白血病的患者也更容易得病。第三可能跟患者长期接触一些化学物质,比如苯,氢醌等有关。第四可能跟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如何区别

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的区别:1、急性白血病主要是因为它的白血病细胞处于原始阶段,或者早期的幼稚阶段,它的自然病程比较短,只有数个月。病人的症状表现的比较重,贫血、出血、感染、骨痛这些症状明显。2、慢性白血病的白血病细胞分化发育的比较成熟,它的自然病程也比较长,能达到数月甚至几年,他的病情的症状比较轻。例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人,可能就是一个单纯的淋巴结的肿大,血常规表现为一个淋巴细胞的增多,但是病人在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之内,淋巴结和血细胞的变化不明显。

白血病分为哪几种

白血病的分类如下: 1、白血病根据细胞来源的不同,可以分成髓系白血病、淋巴系白血病、不能分型的白血病、混合来源的白血病。 2、根据病程的急性与慢性,又可以分成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 3、如果有各个器官浸润的情况下,按照白血病细胞的系列来分,可以分成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等。急性白血病往往突然出现的发热,尤其是高热、贫血、面色黄白、乏力,或者是一磕碰之后,身上容易有瘀斑和出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