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食道癌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食道癌这种病症也越来越多的肆虐人间了,我们对此也听过很多的见解和疗法之类,对这种病症有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了,其实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了对食道癌的见解,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食道癌,听听中医学上对于食道癌病因的解释。

食道癌是原发于食管的癌瘤,主要包括鳞癌、腺癌、未分化小细胞癌、癌肉瘤等。食管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称之为“噎膈”“反胃”、“关格”“征积”等,蒙医学称之为“食管纳里病”。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医学对食管癌病机的解释:

1.中国中医学

中医学对食管癌的认识渊远流长,自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首次记载本病之后,历代医家从不同侧面对本病的认识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补充,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辨证体系。综合历代医家的认识,都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忧思郁怒,情志不遂,七情郁结;或嗜酒无度,恣食辛香燥热等物,损伤脾胃,造成气滞食凝,积聚成块;或高年衰老,正气志虚,正不胜邪,瘤邪乘虚侵入而成。正中《景岳全书·噎膈》所言:“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清朝医家徐灵胎在评《临证指南医案·噎膈》时指出:“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其病理机制,不下以下五个方面:

(1)气滞:情志失调,忧思郁怒,或饱食不节、寒热不适,引起气机郁滞,气不布津,津液聚而为痰、痰气交阻食管而成。

(2)血瘀:情志失调,气机郁滞,引起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湿不化,痰凝交结,积聚而成。

(3)痰凝:情志郁怒,饮信不节,损伤脾胃,水湿不化,聚湿为痰,,或嗜酒无度,喜好肥甘,酿成痰浊,痰凝信管,结成肿块。

(4)热毒:酒色过度,七情所伤,误服辛燥药,俱令津血亏虚,相火渐炽,日久成毒、灼伤食管而成。

(5)正虚:先天禀赋不足,或气务伟,高年衰老,阴阳不和,水火失调,正不胜邪,瘤邪乘虚侵入而成。

2.中国蒙医学

蒙医学认为长期的情志忧郁,久饮苦涩、浓茶,酗酒和吸烟均为本病发病之重要因素。19世纪末著成的《蒙医药选编》一书中对纳里病灶的形成作了如下记述:“食道阻塞不通的原因是食道中赘生疣状物所致。如果病程迁延日久,则有饮食点滴不进而导致死亡之虞。主要发病于春秋之季,如不及时加以治疗,速则七个月,迟则八个月多趋死亡。幼婴儿及壮年人罹患该病者寥若晨星。”

从上面的介绍当中我们了解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食道癌是什么样的发病机理,从更加专业和权威的角度了解了这种病症。其实,像癌症这种病症,主要是从预防的角度来做足准备,因为即使是到现在,医学领域比较发达的程度,也没有办法根治癌症,所以希望大家随时做好防治的准备。

食管癌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食管癌晚期

侵犯喉返神经可出现说话声音嘶哑,喝水呛咳,最后病人因营养不良、肿瘤扩散,导致多器官衰竭,濒临死亡。食道癌中晚期症状: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开始是难吞咽粗糙的食物,随后出现稀饭、面条等半流质不能够下咽,最后是水和唾液。还会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烧、昏迷现象。如果患者已经做了介入治疗,这个时候可以吃一些蔬菜以及细小的、好吞咽的食物。因为食道癌进入晚期的时候,会出现吞咽困难,有的时候甚至患者在喝小米粥的时候都感觉会噎的慌。

食管癌术后感染怎么办

食管癌术后感染发生率相对还是比较高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医生要关注吻合口瘘,颈部吻合口瘘对病人的生命不造成威胁,经引流多能愈合。胸内吻合口瘘对病人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死亡率非常高,胸内吻合口瘘多发生在术后5天到10天,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和胸痛,X线检查会发现有液气胸征,口服碘水可见造影剂流出,食管腔应该立即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禁食、使用高效的抗生素以及支持治疗,早期瘘的病人可以试行手术修补并用大网膜或肋间肌瓣覆盖加强。肺部的并发症主要是肺炎、肺不张、肺水肿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肺部感染较为多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术后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加强呼吸道管理,减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它并发症主要是血胸、气胸、胸腔感染以及脓胸,脓胸主要是要充分的引流,进行充分的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处理。

食管癌的发病率如何

食管癌的发病率占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八位,其死亡率占全世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六位,发病率还是很高的,其发病具有的明显地区性。食管癌高发地区和低发病区的发病率达60倍的差别。食管癌高发区包括亚洲东南部,非洲和法国的北部。在我们国家食管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食管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为河南的临县、太行山区、苏北地区、大别山区、川北地区、潮汕地区以及新疆哈萨克族聚集地。在山西是晋东南的这一地区,比如武乡、沁县等,这些地方的发病率相对高一点。目前食管癌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可能跟既往的家族的聚集、饮食习惯,家族的一些遗传史,生活习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