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元气理论是研究人体内元气的概念、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一种气学理论。元气理论被历代医家所重视,不仅是因其理论深妙,更在于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吕氏春秋·节丧》说:“知生也者,养生之谓也。”养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以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建立在《难经》肾·命门-元气-三焦系统基础之上的中医元气理论,在中医养生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元气的含义
元气,最早属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说”始见于《冠子》,其《泰金录》载:“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神圣乘于道德,以究其理”。元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指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成的本原物质,天地阴阳二气是元气的存在形式,阴阳二气合和方能生成宇宙万物和人类。先秦时期诸多气论,如“冲气”、“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精气”、“元气”等学说,至两汉时期被“元气说”同化而发展为“元气本原论”。如西汉·董仲舒论述道:“元者,始也”(《春秋繁露·王道》),“元者,为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其后至东汉·王充《论衡》,明确提出了元气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开“气本论”哲学之先河。北宋·张载的《正蒙》指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气本体论”,认为气是宇宙的最初本原,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气的存在形式。从而将以气为最高范畴的“气一元论”哲学推向发展高峰。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经由历代医家的阐释与辨析,逐渐形成了中医学中独特的元气理论。“元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含义,一般公认的定义为:“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和原动力;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又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中医学所说的元气,是人始生,资生之原始物质结构和原动力。源于先天,由父母所禀赋。在人生命过程中,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和清阳之气的涵养,并且随生命的生、长、壮、老、已而不断壮盛、衰亡。元气具有以下3个特性:一是元气的物质性;二是元气具有鲜明的先天性或遗传性,即与“肾精”有关;三是它要受后天的影响,尤其是发病时的后天因素至关重要。
3、中医元气理论的源流
在早期医籍经典中,《难经》首论“元气”与“原气”,并在丰富和发展《内经》精气、真气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以肾·命门-元气-三焦为轴心的人体生命系统理论,如《难经·十四难》曰:“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后世有关命门、原气、元气、元精、元神、元阳、元阴、真阴、真阳及其与肾的关系等论述,均源于《难经》和《内经》。《难经》创立的肾—命门—元气说,是对《内经》肾—精—气(真气)说的丰富与发展。真气与元气在人体“天真本原之气”及生命原动力意义上是相通的,故后世又称之“真元之气”或“元真之气”。
后世医家在深入领会《内经》、《难经》关于元气的论述基础之上,结合各自的医疗实践,从多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元气理论。特别是明代,在宋明理学特别是道家学术的影响下,随着温补学派的兴起,命门元气理论逐渐被发展和完善。明代关于命门元气学说的大讨论,不仅深化了中医理论思维,促进了临床实践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养生学的繁荣,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中医元气理论的基本内容
关于人体元气的起源,后世医家皆以肾间命门为原气所系之处,尽管命门的具体位置诸家看法是不同的,但有一说是以脐下气海为命门。张景岳《类经附翼》言“命门者下丹田,精气出飞之处也”,亦即“一点元灵之气聚于脐下,故名气海云云”。这样的认识在以后得到了反复肯定,如唐容川《血证论》“人生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亦直引道家之说的“黄庭所谓前有命门者,指脐下气海言,其中藏有元气,为人生命之本源”。由此可见,原气之起源,聚精于丹田(气海)是共同的认识。元·滑寿《难经本义》注云:“以原气赖其导引,潜行默运一身之中,无或间断也”。又据《难经·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所以元气是起源于肾间命门,经三焦而循行于十二经脉之中。
元气命门、三焦和十二经脉到达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推动脏腑气化的作用。早在《内经》就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元气与正气的关系极为密切,“正气之蓄,即为元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元气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正气强盛,血气充盈,则人体内脏功能正常,外邪无从侵入,疾病也就无从发生,故萧京曰:“一身阴阳表里经络脏腑,总由一气贯通,故气实则五脏亦实,皮毛便固,六气难侵,气虚则皮毛并虚,六气虽不入而五脏自生招感。”进而又提出了“六气之入,未有不先于元气虚弱”的五脏内伤。即“劳倦不能耐,则肺之元气虚;思虑不能固,则心之元气虚;饮食不能运,则脾之元气虚;智谋不能决,则肝之元气虚;精血不能充,则肾之元气虚。”人体元气不足,正气虚弱,机体内部矛盾运动的发展,超出了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病邪就乘虚侵入,而发生疾病。
综上所述,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其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和命门,但又必须依赖后天之精气的不断滋养。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损耗,以致元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时,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另外元气的特性中既有遗传的因素,又有成长环境、饮食、精神、意外打击等方面的烙印,所以人体元气的这种特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趋向性及转归。
5、培补元气的应用原则
《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云:“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认为“老之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元气为诸气之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养生长寿必须培补元气。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培补元气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元气受到先后天多重因素的影响,对于元气的补益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培元养生应以脾肾为重
从古代到近代,中医学家对元气亏虚的治疗多着眼于脾肾二脏,重于脾者如李杲、张洁古、薛立斋等,以后天充养先天;偏于肾者如张景岳、许叔微等,以命火来养脾土。到萧京时则脾肾俱重了。他认为肾药滋腻,健补中气可助生化而使肾受益;脾气虚弱可立法补母,非补肾元难以固其根。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各医家的元气理论各有其深意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处方用药多灵活变通而非偏执胶固,但是其立法多从脾肾入手。
(2)培补元气应通敛互用
培补元气不光靠单纯的补益,更要注意元气的疏通和畅达。如健脾升清除可充养元气外,还可助其升发和条达;再如升发肝气即能助肾施布元气,肝之气化则可助元气由内达外兼由下而上;附子、肉桂与平补肾气药同用,多可激发肾之气化。只有补调结合才能使元气正常发挥作用,还可鼓邪外出,无闭门留寇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