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胃炎概述

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引起的原因很多,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hp为非侵袭性病原,但是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它直接刺激免疫细胞,引起粘膜炎症或直接刺激上皮的细胞因子。hp相关性胃炎与胃酸分泌功能二者间是有双向关系的,一方面胃酸的分泌影响hp寄居在胃粘膜的数量及其分布,并影响感染后粘膜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hp相关性胃炎改变了胃粘膜的胃酸分泌功能。hp相关性胃炎的特点:①表面上皮变性;②多形核细胞浸润;③慢性炎症细胞浸润;④萎缩;⑤肠化生。退行性改变如粘液耗损,上皮细胞转变为立方形,渗出及表皮细胞“脱落”,均是慢性胃炎的显著特征。表面细胞的变化与hp数量的多少有关。多形核细胞的浸润是“活动性”慢性炎症的标志,慢性炎细胞浸润程度与hp数量密切相关。hp被吞咽后,穿透粘液层,紧贴在胃粘膜上皮的表面繁殖。一些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表面,另一些细菌穿透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但组织侵蚀与化学介质的参与,会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出现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即急性胃炎。急性期通常持续7天,部分病人在此期间细菌被清除,胃粘膜恢复正常,但大部分病人不能清除hp,而转为慢性感染。慢性胃炎中,95%为hp感染,hp感染可引起三种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弥漫性胃窦胃炎或多灶性萎缩性胃炎。持续性胃炎的特点是形成腺体萎缩和肠化生。反复的粘膜损伤使腺体消失,引起粘膜萎缩,随hp感染时间的延长萎缩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增加。hp的慢性感染可引起胃上皮类似于肠上皮的形态学改变,即为肠化生。肠化生是胃肠粘膜对持续性感染的一种适应性现象。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hp感染是胃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990年在悉尼召开的世界胃肠大会工作组建立了一种新的胃炎分类法,即悉尼分类法,包括组织学和内镜两个主要分支构成,组织学由病因、解剖部位和形态三者组成。描述形态时仅拟定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三种不同类型,三部位的胃炎分别是胃窦炎、胃体炎和全胃炎。与组织学分级一样,内镜下所见胃炎严重程度亦分为无、轻、中、重。为了使胃炎的组织学评价标准化,又推荐了取材部位,认为检查时取四块标本,两块来自胃窦,两块来自胃体是比较合适的。hp相关性胃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清除hp。有许多研究证明,成功清除hp后可使内镜下所见胃炎及组织学胃炎消退。谁需要治疗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hp)与上胃肠道疾病关系密切,但并不是所有hp感染都需要接受抗hp治疗。因为:①从当前的观点看来,并不是所有感染hp的病人都有治疗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根除hp后未必对其伴随病有益;②目前的许多抗hp感染的方案正在进行尝试,而且在治疗中产生不同的副反应;③全世界有过半以上的人感染hp,如果均予治疗势必经济负担过重;④如全球过半的人在应用抗生素,无疑造成hp耐药菌株在人群传播,会导致将来对hp根除的更大的困难;⑤不是所的hp都是产毒菌株,只有50%—60%的hp具有细胞毒素活性。关于哪些人需要接受抗hp治疗,1999年世界胃肠病会议上专家建议:①与hp相关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一律抗hp治疗;②对用抗分泌药维持治疗的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加用抗hp治疗。但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伴hp及胃癌患者是否抗hp治疗,尚无统一意见。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也与hp相关。根除hp后,活动性胃炎消失,胃窦炎好转,胃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恶性淋巴瘤也可以缩小或消退,故对此两种情况也应作hp根除治疗。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胎盘厚有什么影响吗?

胎盘起到输送营养的作用,如果胎盘过薄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胎盘过厚的孕妇往往会出现一些胎心的改变,胎动的减少,危害胎儿的健康。如果胎盘厚度大于5厘米并且继续增厚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是胎盘血肿导致的增厚,一定不能忽视需要进行深入的检查,否则积血多的话,影响胎儿胎心,特别是在孕晚期的时候,要定期检测胎盘等级,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未成年患者可以做狐臭手术吗?

你好,狐臭是分泌的汗液具有特殊的臭味,或汗液,经分解后产生臭味,轻者可以不用治疗,勤洗澡,勤换衣服袜子,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果情况严重者,可以选择肉毒素注射或手术治疗,建议未成年可以使用肉毒素注射治疗。一般未成年的腋臭手术复发率比较高,所以多数医院不建议用手术治疗,毕竟手术要开刀,有疤痕。成年人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疤痕有红血丝怎么回事?

你好,据你所述的情况,可能是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是由于外伤后组织修复时,皮肤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引起的,红血丝可能是增生的毛细血管,可以通过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者光电治疗,光电治疗有祛红的激光,比如染料激光、强脉冲光,铒激光、二氧化碳激光等,可以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当然其治疗效果也是有一定的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