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黄疸概述

黄疸(jaundice)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多见于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其他如某些血液系统疾病、胰腺疾病、产科疾病、新生儿疾病(先天性黄疸)等也可出现黄疸。

此外,黄疸还可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母乳哺养性婴儿黄疸及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的黄疸等;如在应用某些药物后发生的黄疸,则称之为药物性黄疸.黄疸的治疗原则由于引起黄疸的病因甚多,因此在治疗上主要应针对病因,只有当病因消除后,黄疸才能减轻或消退。

(1)如考虑黄疸系溶血所致,则应积极消除引起溶血的病因。溶血严重者可适当输血治疗。

(2)若黄疸系肝细胞变性、坏死所致者,应积极进行护肝治疗,但由于多种护肝药的疗效并不确切,故只需选用1~2种,而不应使用过多的护肝药,否则还会加重肝脏的生理负担;如系中毒性肝炎所致,则可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以加速肝细胞的解毒功能。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是目前常用的减轻黄疸的药物。某些中药如茵栀黄、苦参或苦黄等药物均有消炎、利胆及降黄作用,可酌情使用。

(3)如已明确肝外梗阻性黄疸系因胆道结石所致,则应及时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如系癌性梗阻或胆管外新生物压迫所致者,应早期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治疗适应证时,为减轻症状,可行经皮肝内扩张胆管穿刺置入导管引流胆汁术或十二指肠镜下放置鼻胆管引流。

(4)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除可应用强地松或强地松龙或苯巴比妥、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外,如疗效不理想,还可选用或加用。

作为介入科医生,主要是针对阻塞性黄疸的治疗,胆道内支架植入+引流管引流胆汁术。

阻塞性黄疸原因:

炎症、结石、肿瘤。

症状:

(1)皮肤呈暗黄、黄绿或绿褐色,伴皮肤瘙痒者多见,少数患者伴心动过缓。

(2)尿色深,似浓茶样,粪便颜色变浅,肝外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呈白陶土色。

(3)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4)尿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5)尿中胆红素阳性。

(6)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总胆固醇增高,脂蛋白-X阳性。

治疗:

胆总管结石:治疗首选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管取石术,创伤小。如合并肝内胆管多发结石亦可选择手术取石治疗。

炎症导致胆总管狭窄出现阻塞性黄疸,应以胆汁引流为主,首选PTCD,并行胆总管狭窄部位的扩张成形术,减轻黄疸症状。亦可行ERCP胆汁引流。

肿瘤:早期首选手术切除,如不能彻底切除,应选择PTCD或ERCP支架植入+引流管引流术。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一般都是因为经常的饮食不规律导致的,或者是经常的抽烟喝酒所引起的,在这段时间一定要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尽量的不要抽烟,不要喝酒。阻塞性黄疸的表现与其发病阶段密切相关,大多数患者在朋友或肝功能检查后发现阻塞性黄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阻塞性黄疸症状,阻塞性黄疸患者可能有早期症状,如皮肤发黄和尿液呈褐色,晚期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及时查明病因,根据治疗原因,大多数阻塞性黄疸患者可以完全治愈。2、结石阻塞胆道:胆汁不能正常代谢,导致胆管扩张和胆汁淤积,胆汁回流血液,造成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有哪些危害

因为黄疸就是肝的一个指标,胆红素、总胆、直胆、间胆都升高了,同时有的人会继发肝细胞损害,就ALT、AST、GGT、ALP也升高了。而且阻塞性黄疸如果是考虑肝外的话,它的进展很快的,如果控制不好会出现爆发性肝衰,出现肝功能胆酶的分离,然后凝血机制障碍,PT百分比的下降然后出现一些低钙血症,然后凝血因子耗竭以后出现DIC皮下的瘀斑,出血倾向增高。重症肝炎就会像这样,如果黄疸控制不好,可以急剧的发展,一个星期内可能就导致一个重肝,最严重的可以出现肝性脑病、昏迷、肝肾综合征、没有尿还有腹水等症状。

阻塞性黄疸为什么会引起皮肤瘙痒

很多很多病人都会表述这种皮肤瘙痒,而且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胆道减压,黄疸下降以后,我们这个病人症状是会明显的消失。造成皮肤瘙痒的原因是因为胆管梗阻,胆汁遗留入血,都已经造成了肝胆或者血脂,确实这些胆汁酸可以随血流,遗留到皮肤的全身,这是胆汁酸它刺激,我们皮肤的末梢神经就造成了这种皮肤搔痒。胆道一减压胆汁酸这种刺激作用,就基本上减弱或消失了,那种症状就消失了。所以有时候特别是做到大减压以后,我们第二天去查房的时候,询问病人这种症状的改善,可能是立竿见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