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代谢症候群”引发疾病 4攻略全面防治

代谢症候群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系列“不健康”的讯号,主要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导致肥胖、高血糖、高血压等症状的复合型生活习惯病。

代谢症候群罹患疾病的风险

有代谢症候群的人,未来得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与脑中风的机会分别是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在某市的十大死因排行榜中,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是主要的基本成员,也代表著代谢症候群对健康威胁的严重度。

有调查显示,在31-44岁的年龄层中,代谢症候群的发生率超过20%,而且其比例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

造成代谢症候群的高危险因素

1.年龄:研究证实代谢症候群之盛行率会随著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2.遗传因子:家族中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者、肥胖、心血管疾病史

3.不良的生活型态:

饮食型态:长期食用低纤维、高糖、高油、高盐饮食习惯的人

运动习惯:体能活动量少的人,发生代谢症候群的比率是常活动者的1.7到2倍

吸烟习惯:长期吸烟者,发生代谢症候群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1.5倍。吸烟量愈大危险性愈大,且戒烟需一年以上才能降低其危险性。

喝酒习惯:长期过度饮酒,易造成腹部肥胖。

嚼槟榔:研究显示嚼槟榔会增加代谢症候群的发生。

心理压力:压力导致内分泌失调,增加代谢症候群的发生。

4.其他危险因素:年龄大于30岁以上者、未婚女性、无工作、家庭经济收入低、低教育程度、早发性冠状动脉疾病之女性。

预防从饮食、生活、运动、健检做起

远离代谢症候群1-健康饮食

●多吃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每天至少要吃一碗半蔬菜、雨份水果(拳头大小的一颗算一份)。

●控制饮食整体的总热量。

●饮食尽量少盐、少油、少甜。

●避免加工和油炸的食物。

●肉类尽量选择白肉和鱼肉,少一点红肉。

●试用香草和香辛调味料取代过多的盐。

●每餐只吃七八分饱,尽量以素为主,营养圴衡。

●进餐时先吃蔬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

●远离西式的速食快餐。

●除了饱和脂肪外,反式脂肪酸也是健康的杀手,所以少吃油炸物及加工精致油制成的糕点。

●三餐定时定量,不要吃宵夜。

●刺激PPAR的活化,可促进身体的代谢功能,例如多吃苦瓜、红麴、绿藻、大豆蛋白和甘草等,可以活化人体的PPAR,改善代谢症候群。

●年长的人摄取较多的镁可以减少代谢症候群的风,例如比目鱼、杏仁、腰果、大豆、菠菜等。

●多吃全谷类食物,全谷类食物摄取足够者的BMI与腰臀围比较低(肥胖指标);并且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胰岛素值也较低,可预防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酒精饮料的热量应列入每日总热量需求中计算,尤其是肥胖、高三酸甘油酯及尿酸过高者更应减少或避免饮用。

●少喝市面贩焦的饮料,研究人员发现,每天饮用一份以上饮料的人,发生代谢症候群的机率,会比不常喝饮料的人高48%。

●避免喝咖啡加糖奶,研究显示咖啡也是新陈代谢症候群危险因子之一。

内分泌失调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内分泌失调

一般来说,内分泌失调是不严重的,内分泌失调可以考虑是自我调节障碍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长期熬夜、情绪过于不稳定导致的。另外,不排除是生殖器功能降低导致的,可以通过饮食、运动、中药调节内分泌。我现在33岁,还没有结婚生孩子,经常熬夜,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生活不规律,也很少运动,一天到晚坐着,我找中医号脉,医生开了加味逍遥丸,要严格生活规律,适量运动,饮食合理搭配,调节情绪,少熬夜,这是针对我个人的情况。内分泌失调看个人的综合情况,每个人具体情况不一样,一般不会单纯唯一因素导致内分泌失调,而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内分泌失调

患者目前长时间熬夜经常吃辣的东西,这种情况出现,有考虑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有可能会引起月经不调,有可能会导致皮炎等症状,如果存在上述临床症状,建议平时不要熬夜,平时可以多吃点水果蔬菜,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建议平时清淡饮食,如果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药物调理。内分泌失调是现在很常见的疾病,患有内分泌失调的患者,会出现面色发暗、脾气暴躁、月经不调、痛经、肥胖、体毛过多、乳房胀痛、乳腺增生、早衰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出现不孕的情况。建议:出现内分泌失调的患者,要及时的去医院接受治疗。青春期后内分泌紊乱,女性代谢缓慢、面部色素沉积,如性功能异常、月经不规则、情绪波动等,而男性则表现为精神状态差、性功能下降、肥胖等。内分泌障碍是指性腺功能异常,青春期时,女性经常表现出粉刺、月经异常、体毛多等;

内分泌失调发烧

内分泌失调一般是不会出现发热的情况,发热主要是由于病原菌微生物导致,出现感染性的发热,比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导致人体出现严重的感染,出现体温的骤然升高。内分泌系统如果出现了紊乱,可以使人体的基础体温稍微的升高,一般不超过37.5度,比如甲亢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体温轻度的偏高,部分患者可能在37.1度或者3.27度左右,但是不会出现感染性发热那种高热的情况。内分泌失调包括的种类比较多,也可以使我们刚才说的甲亢,也可以是肾上腺激素的失衡,也可以是性腺激素水平的分泌异常,但是多数的内分泌失调是不会导致发热的情况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