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

很多女孩子都有月经不调的情况,很多人往往忽视了月经不调的危害,其实我们的专家指出在月经不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多的危机,那么月经不调是怎么回事呢?专家指出月经不调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

发病源于内分泌失调

很多人不知道多囊卵巢综合征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囊卵巢综合症(简称pcos)是一种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疾病,其特点有二,一是排卵功能紊乱或丧失,二是患者体内雄性激素过多。

研究发现,继发性闭经患者30%是多囊卵巢综合征,而75%的无排卵性不孕源于该病。可见,对年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来说,最大的危害是不孕。最近的研究则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及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紊乱性疾病有关,因此存在远期并发症,近年来备受医学界重视。

发病始于青春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在月经初潮后发病。很多青春期女孩在月经来潮后月经不规律,但一般局限在初潮后2年内,如果超过2年月经依然异常,就要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可能。除了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分泌情况非常有特点,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诊断并不困难。从外观上讲,这类患者往往肥胖,并且表现为腹型肥胖,此外,大部分病人浑身多毛,有的则有痤疮、脂溢性皮炎等。检查可发现,这类病人无排卵,因此会导致不孕;做b超可以看到病人的卵巢上有多个卵泡。

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人们推测它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这类患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很多患者的父亲有多毛、痤疮、脂溢性皮炎、早秃发生,母亲及姐妹则多有月经稀发、不孕。

治疗首先要减肥

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体重。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下降能改善患者的排卵状况,促进生育。并且,人们发现,减轻体重能降低患者的胰岛素和雄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的月经及排卵。特别是减少腹部脂肪,能减轻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一般来说,体重下降5%就能减轻多毛、痤疮等高雄激素症状。因此,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来说,选择低糖、低脂肪饮食,加强运动,降低体重是价廉、有效的基本方法。

另外,口服避孕药目前已经成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长期应用的药物,主要用来保护子宫内膜、调整月经周期,并通过降低卵巢产生的雄激素改善多毛和痤疮症状。合并肥胖、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服用二甲双胍治疗。尽管二甲双胍应用的剂量、时间等问题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大部分研究认为,二甲双胍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是安全的。

不孕者需要促排卵

由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导致不孕,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需要进行促排卵治疗。可喜的是,近50年来,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药物促排卵治疗有了很大进展。目前克罗米酚是促排卵治疗的首选药物。如果使用克罗米酚无效,可应用促性腺激素,但要注意发生多胎妊娠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风险。不过,无论患者自然妊娠还是通过药物促排卵怀孕,生下来的婴儿与正常人没有差异,父母无需担忧。

需要提醒广大患者注意的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的危险。因此,长期闭经的患者应该接受子宫内膜活检,以消除隐患。

多囊卵巢综合征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吗

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会有差异,还有能生育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会在人群中很隐匿。那么具体到每个患者可能,在有一定的需求的情况下,到临床上才会做诊断。所以普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知识,让每个患者都能意识到遇到这方面问题的时候,能够尽早到医院进行早期诊断、治疗。所以这些疾病,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多的,都是可以治疗的。

怎么判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到目前为止主要采取的是2003年鹿特丹的一个标准。第一、就是月经失调、排卵障碍。第二、高雄激素的表现,或者查出来血液当中有高雄激素。第三、卵巢做B超显示呈多囊样改变。一侧卵巢内小卵泡的数目大于12个或者说双侧卵巢卵泡数目加起来大于了20个。在这三条里面只要具备了两条就可以下一个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了。提醒大家的就是很多病人她并没有月经失调的表现,也没有高雄激素的表现,她仅仅是做B超的时候显示卵巢成多囊的一个改变,如果仅仅只有这一条的话有的时候B超医生会写下,卵巢呈多囊样改变。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有一定的差距。那只能说你的卵巢内的小卵泡比较多,卵巢功能比较好而已,并不代表你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第一、它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清雄激素异常升高,高雄激素血症,第二、排卵障碍。第三、卵巢成多囊样改变叫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1、月经紊乱、月经不调。2、肥胖。3、高雄激素血症引起的像多毛、痤疮。此外在育龄期女性还有引起不孕症。临床上比较常见,但是治疗方面比较棘手,属于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