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的中医特色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小儿行为异常性疾病,临床以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为特点。据报道,该病发病率国外约为1.2%~20%,国内在1.5%~10%之间。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多动症是儿童精神病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当前儿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项综合性重大课题,已引起儿科工作者和社会学者的广泛重视。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对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该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遗传因素、轻微脑损伤、脑发育不成熟、工业污染、营养因素、家庭和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协调,则神志正常,若阴阳失和,则神不宁、魂不安、意不固、志不坚。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因他病所伤,造成体质偏盛偏衰,动静变化有所失制。其脏腑病变多表现为心、肝、脾、肾四脏的功能失常,而以肾阴不足为本,虚阳浮亢,心肝火盛为其标。

儿童多动症的诊断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儿童多动症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活动过多3个特征,且6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注意涣散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上课常常不听讲、注意力容易随境转移,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冲动任性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活动过多坐立不安,经常奔跑,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允许的活动场合,如下课、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仍约束不住自己,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第二,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也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是辨证论治,可概括为以下几型:

肾阴不足肝阳偏亢主要表现为烦躁多动,冲动任性,神思涣散,难以自控,动作笨拙,五心烦热,两颧发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而数。治宜滋阴潜阳,补肾平肝,方用左归饮加减,常用熟地、山药、知母、黄柏、枸杞子、茯苓、丹皮、山茱萸、炙甘草等。

心脾气虚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不佳,食欲不振,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治宜健脾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远志、大枣、五味子、小麦、甘草等。

湿热内蕴痰火扰心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宁,烦躁易怒,胸闷纳呆,痰多口苦,口渴多饮,便干溺赤,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化痰宁心,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常用陈皮、法夏、茯苓、甘草、竹茹、胆南星、栝楼、枳实、石菖蒲、珍珠母等。

小儿多动症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小儿多动症治疗方法

治疗儿童多动症可以使用行为识别和饮食调节的方法。行为认识是指使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针灸方法对控制儿童多动症的症状也非常有效,尤其是头针。还可以按摩,如果多动症的症状不是很严重,按摩可以用来治疗儿童的症状,一般按摩可以推动儿童头皮的运动区域,达到一定的效果。多动症可以选择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好处是可以解决孩子的注意力分散问题,还可以增加孩子的组织能力,让孩子得到自信。也可以选择药物治疗,不过药物治疗并不能彻底的根治多动症,恢复率也只有三分之一。

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表现以注意力低下、多动以及性格冲动为主。 一、注意力低下:患儿难以将精力集中于所需完成的任务当中,无法抵御干扰因素,注意力难以保持长久,难以完成任务的组织实施,常常无法完成任务。 二、多动:患儿无法安静地坐在课堂里听完一堂课,常常无目的的来回走动、奔跑、跳跃,总是不停的活动与说话,少有片刻安静,总是动手动脚、课堂小动作、干扰他人。 三、性格冲动:患儿极端缺乏耐心,行为唐突,突然插话,干扰他人,难以自制。 除了以上表现外,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学习困难、运动与感知功能异常、品行问题以及反社会性行为等表现。

小儿多动症挂什么科

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坐不住,老是跑来跑去,不能与人正常的交流,身体跟眼睛不能协调运动。如果小孩子考虑到有多动症,那可以去看小儿神经专科,或者儿童保健科,或者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专科。生长发育缓慢,记忆力减退,活动过度与冲动,不听大人的话,脾气暴躁,难以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