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而言,人格被视为一种复杂的、高度背景化的、印刻着心理特征或倾向的模型,而这些特征或倾向在许多涉及幸福体验的领域会自主地表现出来。从人格特质角度来研究幸福感,主要基于以下假设:如果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抑郁、焦虑和压力,那么他们的幸福体验水平就会随之下降。
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艾森克用因素分析确定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个维度:精神质。
他认为,这三个因素可以涵盖所有其他人格特质。在此基础上,艾森克提出了大三人格理论,即人格可从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三个方面进行测量。艾森克根据大三人格理论在1985年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量表,该量表被心理学界认为是“一种优秀而且非常可靠的测试”,“对于很多研究者而言,艾森克人格量表是测量外倾与神经质的黄金标准”,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是心理学界最为常用的人格量表之一。关于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的关系,艾森克指出:“幸福可称之为稳定的外向性……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与易于社交的性格有关,这样的性格容易与他人自然而快乐地相处。同样,抑郁性和焦虑性产生消极的情绪不是幸福感,因为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与不幸福相联系。”后来大量研究也验证了艾森克的理论:即外倾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有关,与负性情感无关,可提高主观幸福感;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外倾性表现为人际互动的倾向,积极寻求刺激,容易满足和快乐。在个体与情境的作用之间存在着互动,因为人们能够选择或回避情境。这种选择或回避与人们的人格相一致。例如,研究发现,与内倾性格者相比,外倾性格者能够对积极的社交刺激做出强烈的反应,他们愿意花许多时间追求社交活动,而追求社交刺激的特质与社交情境的结合,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正因如此,外倾性格者的幸福感可以通过他们选择令人愉悦的社交情境而得到部分的解释。相比之下,抑郁者、焦虑者或者社交技能水平较低的人,则会回避社交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