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骨脆性增加以致骨折风险提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疾病。骨质疏松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其实很多人对于骨质疏松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的误区,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错误认知一:骨质疏松与年轻人无关。
事实上,骨质疏松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1.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这一类型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最高,主要影响老年人,与年轻人无关。
2.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于其它原因所致,如:继发于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等。此类疾病很少被人了解,单纯补钙远远不够,还需要诊治原发病。
3.特发性骨质疏松,发生于年轻人,包括:青少年骨质疏松;青壮年、成人骨质疏松;妇女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
因此,年轻人如出现腰背酸痛、骨关节疼痛或轻微外伤后骨折也应及时就诊,以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或特发性骨质疏松。
错误认知二:血钙正常,就是不缺钙,即使患骨质疏松,也不需补钙。
血钙正常不等于骨骼中的钙正常。血液中的钙含量通过多种激素的调节使其维持在狭小的正常范围内,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机体缺钙时,骨骼这一巨大的钙储备库中的钙将释放到血液中,以使血钙维持于正常范围内,此时骨中的钙发生流失;当膳食中钙摄入增加时,则通过成骨细胞重新形成骨质而重建钙的储备,上述平衡如被打破即可引发骨质疏松。
需要强调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即使发生严重的骨折,其血钙水平仍然是正常的。因此,补钙不能简短地只根据血钙水平而定。
错误认知三:有骨质增生,不能补钙。
骨质疏松常常合并骨质增生(即“骨刺”),而骨质增生常常是继发于骨质疏松后机体的代偿过程中发生钙异位沉积所致,这时钙常常沉积于骨关节表面而形成了“骨刺”。
补钙可以纠正机体缺钙状态,从而部分纠正这一异常过程,减少“骨刺”的形成,甚至使已形成的“骨刺”减少。因此,患有骨质增生的患者如同时患有骨质疏松仍需补钙治疗。
错误认知四:患有“肾结石”,不能补钙,否则,会加重肾结石。
导致肾结石的原因很多,如尿路畸形、尿路梗阻、尿液过度碱化或尿中草酸过多,甚至因机体缺钙而导致骨钙流失过多,进一步通过尿排出过多等,当然过多补钙或应用活性维生素D也可导致肾结石。
需要强调的是患有肾结石的患者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查找“肾结石”原因,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尿路畸形、肾小管酸中毒等;
2.监测血钙;
3.监测尿钙与尿pH值;
4.区别不同情况,个体化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