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常见的骨折部位有哪些

骨质疏松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腕部、脊柱、胯部等部位。骨质疏松主要并发症是脆性骨折,老年人发病比较多见。第一,腕部骨折,分克雷氏骨折、史密斯骨折。第二最常见的部位是脊柱,常见胸腰段,人体的胸腰段是脊柱活动最主要的应力基准部位,轻微的外力就导致脊柱的疏松性骨折,叫压缩性骨折,少部分在腰椎甚至颈椎,可以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第三常见的是老年的胯部骨折,胯部骨折有两类,一种叫股骨颈骨折,一种叫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骨折部位不同,预后也不同,股骨颈骨折由于大部分是囊内骨折,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比较薄弱,骨折后很难愈合。粗隆间骨折是关节囊内的骨折,一般容易愈合,这两种骨折都需要手术干预,目的是尽快让病人下床,恢复到伤前的生活状态避免致残,避免由于卧床引起的脏器并发症,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

问题没解决?找专家咨询一下

知名专家24小时在线回复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医患问答

更多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什么不同

两者都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只是其中的类型不同而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也称为I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于绝经后的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显著下降,使得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丢失加速,即骨吸收增加。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也称为n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点是皮质骨与松质骨按比例丢失,由于组织器官的衰老及功能的减退造成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产物水平低于正常,骨钙丢失加速,但丢失率较I型缓慢。

什么是老年骨质疏松症

什么是老年骨质疏松症:老年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一般是指发生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的破坏,从而使骨折脆性增加且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类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主要是跟增龄及绝经有关,雌激素水平的低下会导致骨破坏增加,也就是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低转换为主,也就是说在我们查骨转换指标的时候,大多数是处于正常的骨转换水平或者偏低的骨转换水平。其次还有一个特点是因为老年人的肠钙吸收减少,维生素缺乏,导致老年人普遍缺乏钙质补充。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都有哪些变化

骨质疏松症发生以后患者的骨的结构会发生改变,他的骨小梁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他在脊柱和关节部位,他的骨的相应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 在脊柱的部位首先一个,它是骨小梁的吸收,骨的机制的减少,所以在轻微的暴力下可能病人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可以发生这种椎体的形态的变化。包括形态我们叫楔型变,甚至叫压缩骨折。 在关节部位可以出现这种骨小梁的减低以后,可以造成骨的强度降低,轻微的外伤以后可以造成骨的挫伤,在桡骨远端、尺骨远端、肱骨远端这些骨质疏松容易发生的部位可以出现骨折等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