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阿米巴病

所属科室:内科

    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又称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amebiasis),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病变多在回盲部结肠,易复发变为慢性。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多见。

    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变主要在盲肠与升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本病易变为慢性,并可引起肝脓肿等并发症。

    阿米巴痢疾分布遍及全球,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见,毒力较强的虫株也集中于这些地区,呈稳定的地方性流行。感染率与社会经济水平、卫生条件、人口密度等有关。如温带发达国家感染率为0%~10%,热带发展中国家则可达50%以上,农村患者多于城市。夏秋季发病较多,男多于女,典型的年龄曲线高峰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多呈散发性,水源性流行偶有发生。中国近年来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病例,除个别地区外,已较为少见,某些地方感染率已不到10%。

相关医生

医患问答

更多

肠外阿米巴病最常见的部位

肠外阿米巴病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肝脏,阿米巴滋养体可以从肠道经过血流淋巴蔓延到远处的器官,而引起各种肠外的并发症,其中肝脓肿是最为常见的,其次有一些器官也容易被累及,比如肺,胸膜、心包,脑,腹膜,胃部,胆囊,皮肤,泌尿系统,女性生殖系统也有可能会受到阿米巴的感染。阿米巴滋养体可由肠道经血液,淋巴蔓延至远处器官而引起肠外并发症,侵袭到肝,肺,胸膜,心包,脑,腹膜,泌尿生殖系统及邻近皮肤等,会出现有肠外阿米巴病,会有不同的症状。由于阿米巴滋养体可以由肠道,经过血液和淋巴蔓延到远处的各个器官,可能会引发肠外各种类型的阿米巴疾病,这个时候类型也是比较多的,主要包括肝脓肿是比较常见的,肺部,包括胸膜,也会可能出现肠外的阿米巴病,心包,脑部,腹膜,胃部,胆囊,皮肤,泌尿生殖系统都有可能会出现肠外阿米巴疾病,一般情况下出现了阿米巴疾病的时候,在急性期必须进行绝对的卧床休息,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补液的治疗。

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

本病进展十分迅速,病情非常凶险,死亡率极高,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药物,根据文献报道,两性毒霉素B和咪康唑联用,这一例报道说该方案可能会有效,其他主要就是脱水、降颅压、抗癫痫、退热等对症治疗,以及相关的营养支持治疗。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了阿米巴原虫后所导致脑膜脑炎,早期可以表现为嗅觉和味觉的下降,然后随着高颅压的表现,可能会出现像剧烈的头痛、呕吐、发热,最后可能会出现癫痫的发作、意识障碍,患者最终常死于脑水肿所导致的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

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

多数患者在数天之内,可能会出现像谵妄、瘫痪到昏迷,本病的死亡率非常高、病程很短,一般在一周内死于严重脑水肿,所引起的呼吸衰竭、中枢衰竭,预后极差。当人在被阿米巴原虫污染的水中游泳时,阿米巴病原体通过鼻粘膜沿着没有髓鞘的嗅神经以及突破筛板,从而达到颅内含有脑脊液的亚蛛网膜层,最终入侵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脑膜脑炎。早期因为病变侵入部位的原因,首先会出现嗅觉以及味觉的异常,然后会出现高热、癫痫持续发作和喷射状的呕吐等症状。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症状

炎症加重时浸润致密呈不规则片状,甚至形成脓肿、角膜溃疡、溶解,可有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后沉着物及前房积脓,可发生上皮反复剥脱。随着病情进展(>30天),角膜呈现中央或旁中央环状浸润,可伴有上皮缺损,或表现为中央盘状病变,基质水肿增厚并有斑点或片状混浊。棘阿米巴角膜炎是由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角膜溃疡,病程可以持续数月之久,以卡氏棘阿米巴最为常见。

炎症性肠病诊疗新进展

炎症性肠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溃疡性结肠炎,容易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粘膜部位,此外是克罗恩病,容易发生在回肠的末端,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还不是非常明确,所以目前在治疗上的进展也是比较慢的,还是以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最近一些年可以使用一些生物靶向药物来进行治疗,这个治疗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目前还没有在临床上广泛的开展,有些研究也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来刺激人的t淋巴细胞免疫,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纠正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但是这些进展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