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科普聚合
"多发肺结节"相关问答:

单肺多发结节

对于肺部的小结节,无论是单发还是多发,它的良性的概率都比较高,肺部小结节也是一种比较难以确诊的疾病,它的诊治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讨论的热点,病因比较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结节为肺部的胸片影,在胸片上所呈现出来的阴影一般为炎症,结核或肿瘤等,多发是指发生转移或者是阴影大于一处,单发一般出现的是一处,被称为单发。多发一般对于一些恶性的肿瘤概率更高一些。

两肺多发结节

两肺多发结节,大多是一种良性的病变。两肺多发结节多见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疾病:肺结节病,可以出现两肺结节,还可以出现其它系统损害,包括心脏、皮肤等。如果患者的胸片或肺ct提示了两肺的多发结节,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免疫状态,年龄,等等进行进一步评估,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例如患者比较年轻,无任何的临床症状,而且两岁的结节比较小边缘比较光滑,考虑良性可能性大,需要定期复查即可,如果患者伴有消瘦乏力盗汗等症状时,需要注意排除,活动性的肺结核,血型播散型肺结核等等,如果确诊为肺结核后,我们需要先进行相应的抗结核治疗。

两肺上叶多发结节

如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肺结节直径仍然小于或等于4毫米,则考虑良性病变得可能性接近100%。国际指南一般推荐针对小结节(五毫米以下的结节都属于小结节的范畴),通常6到10个月复查一次就够了,临床实际工作中,主要还是根据结节的一些影像学特点具体进行指导。对于考虑是良性病变的肺结节,还需要定期进行CT检查,随访观察,了解动态变化。

多发肺结节无法手术

多发肺部结节如果无法手术,考虑是原发性肺部肿瘤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化疗或者放疗,之后,如果原发灶逐渐变小,可以考虑手术处理,同时给予正常的生命支持,防止肺部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给予镇痛对症治疗。如果是转移灶,建议对肿瘤的原发部位,积极治疗,必要时需要手术处理,如果年龄比较大,不能耐受手术,只能采取保守治疗,但可以看一看是否存在靶向药物治疗。

多发肺结节无法手术

双肺多发磨玻璃结节不能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置,大部分磨玻璃结节为良性的,仅需定期观察,5毫米以下的磨玻璃结节每一年复查一次肺CT。如为恶性病变无法切除,可以选择虚拟导航切除术或选择热消融术进行治疗,如已发生远隔器官转移,可选择化疗或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靶向治疗,部分患者可以选择免疫治疗。5-8毫米肺磨玻璃结节6个月复查一次,8毫米以上的肺磨玻璃结节每3个月复查一次,如结节迅速增大,恶性可能性较大,磨玻璃结节单发,恶性可能性较大,但特殊情况下多发也有恶性的可能。

双肺下叶多发结节

如果结节大于5mm,伴有分叶状、短毛刺、胸膜牵拉征、胸膜凹陷征等,需要进一步给予胸部增强CT以及经皮肺穿刺查组织细胞学,进一步明确该结节是否已经发生早期癌变。导致双肺下叶多发小结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前感染过肺结核或者肺炎遗留下来的疤痕,或者是片状的钙化点而出现的影像学征象;肺结节指的是肺内直径小于或等于3cm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型病灶。

多发肺结节怎么治疗

肺部多发磨玻璃结节是属于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基于正常肺和周围血管密度之间的密度影像,在出现磨玻璃结节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观察结节的大小,如果结节的大小是小于五毫米的时候,是不用采取立即治疗的,可以适当的进行观察,如果长时间没有变化,可以不用治疗。但对于那些直径超过5毫米的,是需要通过微创手术治疗的。

双肺下叶多发结节

其次要看小结节的影像学,磨玻璃样的结节要警惕恶变的可能,抗炎治疗半个月,然后半年复查胸部CT,结节增大就需要做穿刺以排除早期肺癌。双肺下叶小结节是否严重,首先要做胸部CT看看双肺下叶小结节的大小,小于8mm的结节,边界比较清楚且单发,考虑良性结节的可能性大,8mm以下的结节可以定期复查。如果结节本身就已经超过了8mm,而且边界还不清楚,有的是多发,这样就不需要观察,直接进行肺穿刺病理化验以排除肺癌。

多发肺结节怎么治疗

肺部多发结节治疗的方式有很多:一、若结节表现为唇毛玻璃样且直径不超过0.8厘米,多为不典型的腺瘤样增生,可定期ct复查。二、若结节较大,实性成分偏多,建议手术探查,以胸浸手术为佳。三、若发现肺部结节,密切随访一年以上无变化,恶性可能性小,但非绝对。四、若影像学出现肺部结节,为结核或炎症可能性大,可做实验性治疗,如抗炎、抗结核性治疗。若病变缩小或者消失,则进一步表明炎症或结核可能。五、对影像学怀疑恶性,但患者不愿意手术或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以考虑肺部穿刺活检明确病理,以便下一步的治疗,如放化疗。

双肺多发结节灶

如果是陈旧性肺结核引起的双肺多发结节灶,曾经给予正规的抗结核治疗,但病灶仍未完全吸收会表现为增殖性结节改变,不具有传染性。双肺多发结节灶多见于陈旧性肺结核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所引起的肺部肉芽肿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