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不算严重的疾病,其大部分都是良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如果肿瘤体积过大,可以选择手术切除治疗,同时送病理活检。建议:你放轻松,要定期去医院复查。注意事项:注意多休息,加强营养。神经母细胞瘤恶性度高,好发于婴儿和儿童,早期就会出现广泛转移,生存期短,预后极差,是属于要紧的疾病。发生于成年人的神经源性肿瘤主要表现良性肿瘤特性,预后好。神经源性肿瘤主要来源于周围神经、迷走神经和自主交感神经节。
颈部神经源性肿瘤
是,颈椎神经源性肿瘤也有可能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几率是比较低的,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恶性肿瘤生长速度比较快,边界不清楚,有毛刺,没有完整的包膜,容易出现扩散和转移。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若恶性程度较高,即G3期,多指核分裂象较高或Ki-67增殖指数较高,命名为胃神经内分泌癌。临床早期将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称为类癌,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可摄取胺的前体。2010年WHO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命名,若倾向于良性肿瘤,即G1期和G2期,命名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如何
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和发病机制的不同,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四型,分别是分化良好的I型、II型、III型胃神经内分泌瘤和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I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肿瘤的大小数量以及侵犯深度的不同可选择镜下切除,外科的胃窦切除,甚至是全胃切除术。 在预后方面I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比较偏堕性,转移率在2%到5%之间预后较好,II型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的关键在于寻找到它的罪魁祸首胃泌素瘤并给予手术切除,对于胃神经内分泌瘤可以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内镜下或者手术切除,外科的手术切除如果未能扫到胃泌素瘤或者是胃神经内分泌瘤本身已经发生了转移,只需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和生长抑素类似物,控制胃酸的过多症状和抑制肿瘤的生长。对于III型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包括原发肿瘤的切除和淋巴结的清扫。预后方面,III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侵袭性相对比较前两种要高,多侵犯胃壁的深肌层、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也比较常见,预后比前两种差。IV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化差,恶性度非常高,发现的时候,都已经转移,患者的生存期较短治疗以手术和化疗为主。
脊柱神经源性肿瘤
如果说肿瘤相对较大,出现了椎管内脊髓,或者是神经根明显的压迫,就会导致肢体瘫痪的情况,如果说肿瘤位于颈椎部位,会引发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而在胸椎部位,就会引发双下肢瘫痪和大小便功能障碍,而在腰椎部位就容易引发双下肢瘫痪的情况,所以在出现脊柱神经源性肿瘤以后,一定要及时的就诊行手术的治疗。因为在产生脊柱神经源性肿瘤以后,就会导致椎管内的脊髓,或者是神经根的压迫,如果说肿瘤相对较小,就会引发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的情况。
脊柱神经源性肿瘤
脊柱神经源性肿瘤相对一般的其他脊柱肿瘤是要更重一些的。此类疾病之所以更重,是由于存在了如下的原因:第一、该类病变在发作的时候,往往更容易产生神经受压,或者是有神经破坏的情况。一旦患者出现了此类并发症,往往就容易出现一些肢体感觉、运动功能丧失的情况。第二、此类疾病在发病的时候,可能会与椎管内部的一系列重要结构产生严重的黏连,这样就对手术的清除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第三、该类疾病有一部分是存在恶性病变的。比如在患者出现了神经胶质瘤或者是神经母细胞瘤的时候,在治疗的时候,难度就会相对于一般的良性肿瘤更大一些。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四型及分化良好的I型II型III型胃神经内分泌瘤和分化差的IV型。 神经内分泌癌I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往往是胃镜检查偶然发现的,表现为息肉多发的小息肉,病理分化多是一级,胃体或者是胃底常常合并有萎缩性胃炎,并存在胃酸缺乏和高胃泌素血症。 II型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肥厚、水肿甚至溃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多发的大量息肉或者是黏膜下改变,病理分级可以是G1或者G2,这类患者胃酸和胃泌素的水平都是明显增高的。 III型的胃神经内分泌瘤与前面两种是不同,III型无高胃泌素血症,胃镜下常常是单发,直径也相对比较大,常常呈息肉样或溃疡样,病理分级可以是G1G2和部分分化良好的G3。 IV型是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病理分级是G3患者不存在高胃泌素血症。
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需要做哪些影像学检查
那么对于患了神经内分泌肿瘤做了活检后,证明是神经内分泌肿瘤,需要的检查和其它肿瘤的检查是一样的要做B超、要做内镜的检查,此外主要有一种检查叫做镓68PET-CT检查和18F的普通的PET-CT检查双扫描。做双扫描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人,做镓68同位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示踪剂的这种PET-CT,是因为80%左右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它的表面会表达生长抑素同位素标记的生长抑素与肿瘤表面的受体结合以后,进行PET-CT扫描可以非常敏感的,检测到肿瘤的分布同时可以明确肿瘤生长抑素受体表达的情况,为后续采用生长抑素类似物进行治疗或者是采用PRRT,提供重要的依据,另外一种就是PET-CT扫描,PET-CT扫描使用是常规的18F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作示踪剂,肿瘤细胞会摄取这种被同位素标记的葡萄糖在PET-CT扫描后可以显示肿瘤的糖代谢是否活跃,糖代谢越活跃肿瘤生长的越快,恶性度也就越高。因此对于神经内分泌的肿瘤病人我们常常会做这两种PET-CT的双扫描,来看肿瘤它的代谢的快慢也就是它生长的快慢还有恶性度的高低。
肿瘤12项
肿瘤12项是临床上常见的检查方式,可以有效检查出机体是否患有肿瘤疾病,可分为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肿瘤坏死因子、HCG等检查项目,避免过于担心。可以适当进食清淡的食物,保证充分休息,定期检查。肿瘤12项不能直接检查出癌症,只是对癌前病变的一种筛查项目,如果超出参考值的范围,就预示着可能有癌症的发生,能够做到提前预防或治疗,使病情不再发展,并抑制了癌症的发生,数值都在参考值范围内的,属于比较健康的人群。建议提前做检查,可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最主要的指标是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能够准确的判断肿瘤的存在。但对于肺癌患者的确诊,还需要进行肺部CT、肺功能的检查。
肿瘤热
大部分没有畏寒的症状,通过监测体温可以判断,对于肿瘤热还需要积极的进行相应的抗肿瘤治疗。肿瘤热指的是由于肿瘤所导致的发热,一般情况下大部分表现为低热比较多见,体温一般大部分在38.5度以下,由于肿瘤的代谢以及肿瘤组织的坏死,身体吸收之后所产生的。治疗肿瘤热可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西医的手术、放化疗的治疗效果见效比较快,但是中药可以调理患者身体,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并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中药可以弥补西药的不足。每天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的心态。肿瘤患者有部分可以出现肿瘤热这种情况,大部分是由于肿瘤组织的代谢内分泌,以及肿瘤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的,在临床上肿瘤热没有固定的发热时间,也可以发生于午后或者出现于夜间的。不同的患者症状表现会有较大的差异,对于低热的情况下,一般不需要用药,如果高热或者伴有畏寒表现的,则需要考虑使用退烧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