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科普聚合
"粒细胞减少症"相关问答:

中性粒细胞减少

其次,要注意排除疾病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如果适量运动、饱餐后立即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多数问题不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这种情况,有可能是骨髓造血系统的问题,有可能是平时吃的抗生素过多抑制了骨髓的生长发育或者是其他的,对骨髓有抑制的药物引起的这种情况治疗的话,首先要避免吃对骨髓有抑制性的药物,另外就是可以多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或者采用升高白细胞的药物治疗。病毒性感冒等病毒感染,因为毒素的作用,可以有中性粒细胞的降低,而淋巴细胞的升高。另外应用一些抗生素后,可以杀灭中性粒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下降,尤其是一些用于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使用的药物就是激素、免疫制剂治疗或者丙球。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首先需要到医院去进行检查,如果患者的身体上有类风湿因子,在治疗的同时,还应当按照类风湿疾病进行治疗。血小板减少主要是因为血小板生成减少、消耗过多造成的,首先需要明确具体的病因,如果是生成减少造成的,可以静脉输注血小板治疗,如果是消耗过多引起的,需要对症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如果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现并发症,就需要积极治疗并发症,如出血严重且合并严重的贫血就需要进行输血治疗。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而且血小板减少的也不太明显的话,主要是密切观察。

血小板减少症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

中国血小板低于100乘以10的9次方每升的时候,既可以诊断血小板减少症,但是并非血小板低于100乘以10个9次方的所有情况都需要进行治疗; 血液科的角度上来说,如果在没有损伤性操作或者外科手术的需求前提下,在血小板大于30乘以10的9次方每升,查体没有活动性出血表现的时候,允许动态观察,因为在这个阶段的血小板减低即便是使用药物,也叫疗效不确切,只有部分患者在药物治疗以后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部分恢复治疗以后血小板没有明显的变化,更有少数患者在治疗以后可能会出现血小板下降的情况,所以在没有损伤性操作的时候可以不用治疗; 如果患者有损伤性操作或手术的需求,就需要进一步地去明确血小板减低的原因,积极的药物干预为后面的操作或手术创造条件。

脾脏增大对血细胞减少症有什么影响

部分血细胞减少疾病伴有脾脏的肿大,有一定的诊断提示作用。 血细胞减少且伴有脾大的常见疾病如下: 1、常见的是骨髓增殖性肿瘤,比如骨髓纤维化、慢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 2、还有一些是因为脾功能的亢进,导致血细胞过度的消耗,比如充血性的脾肿大。 3、可以因为肝硬化所导致的结缔组织病,比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的关节炎。4、网状淋巴肿瘤,如恶性淋巴瘤。 5、还有一些组织细胞增生症,比如戈谢氏病、尼曼匹克病。

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抗感染和参加防御反应,可以有效抵御外来细菌和病毒的入侵。其次,当发生酸中毒、急性溶血或尿毒症时也会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现象。正常人在抽血前,如果情绪激动或者运动,也可以表现为白细胞的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其中,中性粒细胞升高,通常是提示患者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可以伴随有白细胞总数升高或者白细胞总数正常。现在所说的情况是中性粒细胞数量,想要了解它的正常范围,这个是通过血液常规检测的结果,也就是说血液全套检查可以初步分析确定,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用来判断抵抗性或者是抗病能力。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是确定针对细菌有效的抵抗细胞,所以说正常范围是50%~70%。

中性粒细胞偏低

其次,根据患者中性粒细胞降低的病因进行治疗,比如自身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可以使用促进中性粒细胞升高的药物进行补充,或是近期出现感染,可以先纠正感染,中性粒细胞会逐渐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偏低首先可以通过饮食的摄入进行补充,多吃高蛋白、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建议到医院看一下,是什么情况,采取针对性抗病毒、对症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的话,需要明确一下是何种病毒,针对性的治疗对症处理的。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的话,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的情况造成的,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存在病毒性的感染等导致的。对于中性粒细胞偏低首先要明确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比如有没有病毒感染或者是甲亢,并且可以排除一下风湿免疫病,这个是需要做骨髓穿刺检查的,然后再来提升白细胞的治疗,可以采用一些影响的造血功能的药物可以进行骨髓穿刺骨髓细胞学检查,并且可以采用缺乏维生素b4的。

中性粒细胞数

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可见与伤寒、化学中毒以及脾功能亢进等。中性粒细胞如果检查数值偏低,临床上可见于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另外也见于伤寒,副伤寒,或者应用放化疗药物、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变。血常规检查报告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值为(1.80-6.30)×10^9/l,临床上如果检查数值偏高,可见于机体急性和化脓性感染,另外也见于各种中毒表现。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可以见于以下情况:1.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剧烈运动后,高温或严寒等;

中性粒细胞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应该在(4-10)*10^9/L,若是数值低于正常值,提示患者受到病毒感染、患有免疫系统疾病、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等导致的;数值偏高说明患者受到细菌感染,患者应该及时服用消炎药物治疗疾病。健康成人的白细胞总数在4000到10000/cm3之间,平均中性粒细胞计数为330倍,直径为12 - 15微米(μ;正常中性粒细胞的范围因人而异,但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在2.5至7.5×109 / l之间。如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通常代表患者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建议:如果出现发烧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当地医院呼吸内科就诊,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又称嗜中性粒细胞,它的正常值是(1.80-6.30)×10^9/L,若中性粒细胞偏高,则考虑是炎症或病毒引起的,若中性粒细胞偏低,可能是伤寒、麻疹、流感等病因导致的,所以中性粒细胞可以反应机体的健康状态。一般是指出现了化脓性的感染或者是急性的感染,比如说肺炎败血症,猩红热肝脓肿,如果在检查的时候中性粒细胞低于正常值,说明出现了伤寒或者是麻疹一些血液的疾病。如果在检查的时候数值有一些高,就说明出现了一些异常。若您的检查数值较高,说明您体内存在细菌感染,数值较高表示您最近免疫力下降,存在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的值可以反应您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值在(2-7)x10^9/L。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是属于白细胞的一种,正常值为0.40~0.75(40%~75%),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常见于急性阑尾炎、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等疾病,还与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和败血症有关。应结合患者自身临床不适的症状,及时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