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科普聚合
"高危孕妇"相关问答:

什么是高危孕妇

高位妊娠是指在妊娠的过程中,对孕妇和孩子有较高的危险性,可能导致难产或危及母婴健康的情况都属于高危妊娠,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还有孕妇自身问题,如年龄过大或过小,剖宫产分娩二次怀孕时,也可能有一些出血的情况。而目前一些高危人群确实也真实存在,主要是因为目前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还有年纪的一些因素所导致的一种症状。

高危妊娠有哪些高危因素

高危妊娠按照红橙黄紫有四个预警、五个大的类别。但是总体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孕妇自身的一般情况,包括身高(过高或者小于一米四五)、年龄(大于35岁或小于16岁)、体重指数(大于29或小于18.5)以及身体的畸形如骨盆、胸廓的畸形等。二是一些特殊病史,如既往是否有早产史、胎巨大而分娩史以及产后出血史等异常病史,以及曾经是否有心脏病手术史、因子宫肌瘤行腹腔镜手术史。同时妊娠过程中的臀位、横位等异常胎位也是影响妊娠的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是高危儿?高危儿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因为随着我们二孩政策的放开高危孕产妇的增多,那么我们应运而生就会出现一些高危儿,对目前来说高危儿的概念尚且缺乏统一的定义,广义的来说高危儿是指胎儿期到三岁之内存在或者出现可能影响身体心理发育的生理社会环境等等危险因素的儿童,但是我们大家普遍认为的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以及其后的发育过程中存在对胎儿和婴幼儿身心发育有危险因素的儿童,统统称为高危儿,这个大约占活产儿的15-20%之间。第一个像母亲有异常的妊娠史高龄的分娩产妇 大于等于35岁,第二个就是早产小于34周37周或者说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就是小于五斤,第三就是宫内产时产后窒息有一些缺血缺氧性改变还有颅内出血,还有出生的时候孩子有感染,第四就是高胆红素血症,第五就是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等,第六就是孩子一些出生缺陷。

哪些高危妊娠孕妇需要其他方式干预

这些高危妊娠孕妇需要其他方式干预: 1、妊娠合并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期合并有抗磷脂综合症,需要监测病人的凝血状况,就说是自身免疫性抗体滴度的变化,必要的时候,用一些免疫抑制剂或者是抗凝的药物去干预。 2、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要增加产检的次数,要通过生物物理评分,超声的频率会增加,监测孩子的宫内发育的情况。

名词解释高危妊娠

高危妊娠是指导致孕产妇一些严重的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高危妊娠最后有可能导致可能孕产妇难产、新生儿的一些疾病。

高危儿随访频次?

对高危的孩子来说生后一个月之内我们一般来说最少进行一次检查,就是去医院给孩子做一次体检然后一般是一个月到六个月之间每个月检查一次,就是每个月都要给宝宝做一些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六个月到一岁之间就半岁到一岁之间每两个月给孩子检查一次当然对于早产的孩子来说我们要怎么样进行随访,我们要分低危和高危来分开来界定,低微的早产儿我们一般是出院后到矫正六个月胎龄之内在矫正胎龄六个月之内我们是每1到2个月随访一次矫正胎龄,七个月到一岁之内每2到3个月随访一次矫正胎龄一岁以后至少半年随访一次。第二对高危的早产儿来说就是出院后到矫正胎龄一个月之内我们每两周要随访一次,就是每半个月要随访一次矫正胎龄一个月到半岁之内每一个月随访一次矫正胎龄七个月到一岁之内每两个月随访一次矫正胎龄一岁一个月到两岁之内每三个月随访一次矫正胎龄两岁以后至少每半年随访一次。

高危儿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促进康复的关键,高危儿而从新生儿期就开始建立医疗档案进行监护、干预,定期的保健、预防,可以及时的发现脑瘫高危儿,而并使其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能够得到针对性的干预、康复治疗,使有高危因素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状况得到改善,赶上同龄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对高危儿在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和代偿期进行早期干预,不仅能提高运动能力,能提高智能水平,对预防和减少脑瘫儿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防治措施。

高危儿判断标准

高危儿判断标准:1、早产或低出生体重。2、宫内、产时或产后室息。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4、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5、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6、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等。

高危儿早期干预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主要方法有以下2点:第1点,是高危儿的早期教育。对有高危围产史的婴幼儿,要根据个体的不同年龄和个体的发育状况进行早期干预,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出0-3岁儿童早期教育教学大纲,并且在应用中已经证实应用儿童早教教学大纲效果很显著。第2点,高危儿的早期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对于防治高危儿脑瘫疗效肯定。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姿势,反射发育异常,要尽早的给予积极的康复训练。一般来讲,早期干预应该在3岁以前就开始,越早发现异常越早进行干预效果越好。

高危儿判断标准

高危儿判断标准:1、早产或低出生体重。2、宫内、产时或产后室息。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4、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5、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6、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