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科普聚合
"HPV14阳性是高危还是低危"相关问答:

低危hpv有哪些

低危型HPV,包括皮肤低危型和黏膜低危型两种,皮肤低危型包括HPV1、2、3、4、7、10、12、15等;黏膜低危型包括 HPV61 、13、32、34、40、42、43、44、54等。 HPV具有传染性,低危型HPV一般不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但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宫颈癌。 HP文患者应定期复查,平时多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饮食清淡,禁食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平和。

头晕是血压高还是低

血压高或是血压低均可以出现头晕症状。对于低血压病人,主要是由于脑供血不足,这个时候头晕的同时还伴有乏力、无力,甚至出冷汗的一些症状。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症状是由于高血压引起血管扩张,引起头晕症状。

高危型HPV 16阳性是宫颈癌吗

并不是所有宫颈癌症都有高危HPV。感染了高危HPV 16型,并不是一定会是得宫颈癌,但是宫颈癌的发病原因有99%与高危的HPV感持续感染有关。我们根据HPV亚型致病力大小或者是致癌危险性的大小不同,可以将HPV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大类,高危型的HPV除了可以引起外生殖器的疣外,更重要会引起外生殖器癌、宫颈癌、以及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低危型HPV感染会影响怀孕吗

低危性的HPV感染主要是会导致疣体的发生。疣体它主要发生在生殖器部位,包括宫颈、阴道壁、外阴,包括肛周的一些部位。这些部位如果产生了疣体,受孕以后有可能会加重母体的病情。虽然HPV本身可能对受孕以后的受精卵没有直接的伤害作用,但是在受孕过程中可能会传染给你的爱人,会导致本身疾病的加重。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如果已经有低危的感染,有疣体的情况下暂时可以先做治疗,等到病情好转以后再考虑怀孕。但如果是单纯的低危性感染,本身就是不容易长疣体的,也不会出现一些高危、不良后果病变情况的,那这种大可以放心,可以安全受孕的。

什么是高危儿?高危儿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因为随着我们二孩政策的放开高危孕产妇的增多,那么我们应运而生就会出现一些高危儿,对目前来说高危儿的概念尚且缺乏统一的定义,广义的来说高危儿是指胎儿期到三岁之内存在或者出现可能影响身体心理发育的生理社会环境等等危险因素的儿童,但是我们大家普遍认为的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以及其后的发育过程中存在对胎儿和婴幼儿身心发育有危险因素的儿童,统统称为高危儿,这个大约占活产儿的15-20%之间。第一个像母亲有异常的妊娠史高龄的分娩产妇 大于等于35岁,第二个就是早产小于34周37周或者说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就是小于五斤,第三就是宫内产时产后窒息有一些缺血缺氧性改变还有颅内出血,还有出生的时候孩子有感染,第四就是高胆红素血症,第五就是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等,第六就是孩子一些出生缺陷。

高危妊娠是指

高危妊娠是指怀孕时容易发生危险的因素,例如孕妇年龄大于等于35周岁,而且孕妇过胖,或者是体重过轻,也可以是身高过矮,也可以是患有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或者是贫血等,都属于高危妊娠。

高危妊娠是指

高危妊娠是指孕妇在怀孕过程中出现高危的因素,可能会引起女性孕期或者在分娩时、产后出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或者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出现高危妊娠的女性就叫做高危孕妇,高危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孕妇的年龄在35岁以上或者在18岁以下。第二、指的是女性的身高低于145cm,在生孩子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难产。第三、指的是孕妇血型是RH阴性,因为这种血型的人是比较少的。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出血情况,输血就比较困难,血液比较紧张。第四、指的是在怀孕、生产过程中有过剖宫产史或者不良孕产、合并严重的内外科疾病,可能会造成风险的增加。

高危妊娠是指

高危妊娠也就是说胎儿在妊娠期间出现异常或者母亲方面有异常,这时候可能需要终止妊娠,一般高危妊娠,不管是对孕妇或者是对胎儿的影响都可能比较大,应该要做进一步的诊断,一旦诊断出病因及时处理,如果可以继续妊娠,那么需要做相对应的治疗或者调理,平时也尽量注意多休息为主,怀孕后不要过度劳累,这时候也要注意控制饮食,母亲方面尽量注意避免高血糖等现象。

什么是高危儿

高危儿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育龄小于37周或者是大于等于42周。第二,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第三,巨大儿也就是出生体重大于等于4千克。第四,出生后一分钟阿普加评分小于等于4分钟。第五,产时有感染者。第六,高危孕产妇的胎儿。第七,手术产儿。第八,新生儿的兄姐有新生儿期死亡。第九,双胎或者是多胎儿。

什么是高危儿

高危儿的发病率会比普通新生儿高,高危的因素主要有母体高危和新生儿高危,孕妇年龄过大或过小、糖尿病、心脏疾病、癫痫、有异常妊娠史等,都有可能危害母婴健康,引发难产。新生儿出现早产、缺氧、感染、有家族遗传病等也属于高危因素,这些原因都有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视觉听觉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对于高危儿的护理也要加强防范,定期测量体温,勤换衣物和尿布,最好采用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