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最主要的是能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能使骨折风险下降的这部分药物我们称之为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在临床上目前常用的有两类,一类是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比如说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狄诺塞麦等等。第二类是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比如说特立帕肽,它促进成骨细胞的功能、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的功能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的风险,常用的双磷酸盐它有口服制剂和静脉用的制剂这两大类。口服的双磷酸盐,服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早晨空服200毫升左右的清水,服药后半小时,要保持上升的一个立位,也就是说不要平躺以免药物反流到食道而刺激食道。半小时后可以进食,进食以后体位就可以随意,这是口服的双磷酸盐。对于静脉的双磷酸盐,目前常用的有唑来膦酸,是一年输一次。还有一类是一般磷酸,一般三个月输一次。对于静脉用的双磷酸盐,在用药前要注意血钙要维持到正常水平,第二个是要看肾功能,肌酐清除率在大于35毫升这样的一个水平的时候,才可以用静脉的双磷酸盐。
医患问答
更多骨质疏松症疼痛
引起骨质疏松疼痛的主要原因:1、在骨转化过程中,骨吸收增加、骨小梁破坏、骨膜下皮质骨破坏、破骨细胞溶骨所致,它以夜间疼痛为主要表现。2、在机械应力造成的微骨折,以劳累以后疼痛为主要表现。3、骨骼畸形所致,导致肌肉、韧带受力异常。4、骨质疏松患者活动的时候,腰部肌肉长期处在紧张状态,造成肌肉容易疲劳、痉挛而引起疼痛。5、严重的低骨量衰竭、长期的卧床制动,可以造成疼痛。6、脆性骨折所致,通常发生在轻微外伤以后。
2020-07-25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害,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点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以下: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2.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目前并不明确。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则指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之前,一定要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2020-07-25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是骨皮质变薄、骨密度降低,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骨折的倾向。还会出现呼吸功能的下降,导致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一些不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导致患者出现身高缩短、驼背畸形;
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