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吃手的原因和弊端

婴儿:

早期国外研究孩子吃手的比较多,如果父母在一两个月或者是三个月以内开始阻断孩子吃手,孩子的心理发育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孩子长大以后自信心不足,多疑、胆小。宝宝吃手主要可以满足口腔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

6个月的宝宝吃手的习惯会改进很多,宝宝开始能够坐起来了,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都等着宝宝的探索。宝宝开始用抓拿来探索世界。手整天都在忙活着,自然就吃得就少了。

宝宝在8个月以后吃手要比以前少很多。但会固定吃一个手手指头,长期吃手有一种信号,我们要早一点干预。其他的正常不用过多的干预。

老吃一个手指头是一个信号,玩的游戏中,这个手玩着,那个手吃一些,这种习惯可能要延迟到三四岁。究其原因,首先是妈妈没有很好的回应孩子,妈妈经常回应孩子,孩子吃手非常少。这种是心理治疗,要扰动他的吃手行为。先吃一个手,一旦先把这个勾打开,小孩能够接受是你最好的方法。你突然不让吃了,他肯定不接受。先吃其他的,一旦这个开始松动了,这个勾松了,再开始把他的手攒上。他吃的时候可能是有安全感。你先给他做一个口部的按摩,他就自然不吃了。

那么,婴儿吃手好不好呢?

宝宝的手指上存在细菌,吃手指时免不了把这些“坏家伙”一并吃了进去。如果这个时候正赶上宝宝的免疫力不足,就有可能发生肠胃感染或者其他病症。

宝宝吃手指时,手指在口腔内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的外力。吮吸拇指时间久了,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上下颌的正常生长就会收到干扰,逐渐形成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噘嘴畸形等。导致上下前牙不能接触,影响切咬食物。更重要的是影响宝宝外表的美观。

如果宝宝长期吃手指,也会会影响到他们手指骨骼的正常发育,有可能出现手指弯曲畸形。长了牙的宝宝如果还继续常吃手指,容易造成手指脱皮、肿胀等外伤,严重时甚至感染。

在吸手指的过程中,如果刚好遇到牙齿生长,因为吸手指时所用力的方向,会让牙齿照着不正确的方向生长,进而影响牙齿的排列、咬合,也容易引发口腔问题。

宝宝一旦吃上手指,就满足于吃手指的乐趣,不愿参加其他活动,对智力和心理也有影响。而且有关调查显示,缺少亲人关爱和心灵上慰藉不够的宝宝易养成吃手、吮手习惯,若长期得不到正确引导则会影响宝宝将来个性的发展。

以上介绍了婴儿吃手的原因和弊端,妈妈要注意哦。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协定 协定

医患问答

更多

如何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

最基本的看这个患者他来了之后,他毒血症项怎么样,如果这个病人发烧发热好几天,没有任何毒血症状的迹象,所谓的毒血症状指的是发热、胃寒、寒颤,比如说食欲不振,消耗,这些我们把它称之为毒血症状,非感染性发热,除非像肿瘤这些它时间长了之后那是一个疾病的消耗,跟这个毒血症状的消耗是不一样的,初步的从病人的体征上面来进行判断,当然了很有病史,我前面也提过,这个病人一个流行病学式,接触式,这样来初步的加以区分,第二个根据特征来进行,在具体检查上面我们也来看,比如说这个病人有没有皮疹,有没有心脏的杂音,肝脾肿不肿大,关节的表现等,然后再进行进一步实验室的检查,感染性发热可以表现为血项,炎症指标的异常,微生物血培养的阳性,非感染性发热,比如说肿瘤它就可以表现为肿瘤指标的升高,当然也有相当部分肿瘤标志物不一定升高,不一定异常,但是它要通过相关的检查,比如说我们一些内镜的检查,脏器的超声影像学方面的检查,对于一些疑难发热性疾病,比如说全身可以拍个CT,现在还有一项技术,我们称为NJS基因测试,基因测试看是否有病原体,现在这个NJS对于疑难的,感染性疾病它也是一个技术手段,来帮助我们判断这个患者他的发热是否由于病原体感染引起的。

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并发症,具体如下: 1、会造成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因为该细菌对心脏器官的影响,可能导致瓣膜的损害,引起患者出现这一系列症状; 2、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是长在心脏里面,在心脏跳动的过程当中,赘生物的脱落可能会引起栓塞,引起大脑的栓塞,或其它脏器的栓塞; 3、感染性心内膜炎也可能引起以心脏其它的并发症,如瓣周脓肿、心肌脓肿。可能引起动脉瘤,引起血管病变; 4、另外,感染性内膜炎还会引起神经精神方面并发症,在神经精神并发症方面,主要还是跟患者赘生物脱落引起脑部栓塞,导致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

感染性荨麻疹

因为身体内的免疫力出现下降的时候,会导致病毒可以轻而易举的入侵进身体,从而开始造成破坏。此时就需要病人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就可以稳定病情。感染性荨麻疹通过积极的治疗一般在半个月左右能好,在治疗一周左右症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但荨麻疹容易反复发作。平时要注意加强机体抵抗力,坚持体育运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避免接触易过敏的物质。若是细菌感染性荨麻疹应先进行抗感染治疗,患者可以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不要选择易导致过敏的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建议使用红霉素或氧氟沙星类抗生素。如果症状严重,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药物。